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 |
作者:李鑫東 文章來源:網海拾零 點擊數: 917 更新時間:2009-7-3 8:30:43 ![]() |
說來真是慚愧啊,到今天才認識 邱學華 老師,還是從書上剛剛看到的,今天花了一天時間把 邱 老師的《邱學華嘗試教學課堂藝術》這本書大概瀏覽了一遍,真是有點看連續劇上癮了的感覺,我開始小組合作學習之后,一直在強調學生的自學,可是一直都苦于沒有好的辦法, 邱 老師的這個嘗試教學法我一看到,就愛不釋手了,感覺就是我要找的方法,真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啊”,感覺親切,也是我的無知,到現在才認識到 邱 老師, 這幾天還一直在培訓當中,等過了這星期,下個星期我一定要在課堂上使用 邱 老師所創立的嘗試教學法,來與我的小組合作學習一起相輔相成。下面來介紹下我認識的嘗試教學法,我雖然落后了,但是感到興奮也就顧不了了,哈哈,也和大家一起共勉,一起討論學習。 運用嘗試教學法,一定要有一個先進的課堂結構來配合它。這個先進的課堂結構簡稱為"六段結構"。一堂新授課分為六個階段: (1)基本訓練; (2)導入新課; (3)進行新課; (4)嘗試練習(或稱鞏固練習); (5)課堂作業; (6)課堂小結。 嘗試教學法的五個步驟就在第三階段"進行新課"中進行。分別為a.出示嘗試題;b、自學課本;c、嘗試練習;d、學生討論;e、教師講解。合稱為“五步六段式”。在這個教學系統里,以“解決嘗試題”為核心,從三方面展開:第一方面,基本訓練和準備練習是為了解決嘗試題而鋪路架橋,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就是為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而創設條件;第二方面,通過自學課本、學生討論、教師講解、運用新知識來解決嘗試題;第三方面,通過第二次嘗試練習、課堂作業,達到信息反饋,強化新知識。 當然了,書中還介紹了,這個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運用。哈哈,不知道其他的老師有什么想法,不妨說一說,哈哈,我等下星期上課了,回把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一起放上來,大家一起來探討探討,現在也是稀理糊涂的,哈哈,不要砸我啊 邱學華嘗試教學法課堂教學特征“三字十二條”(轉) 三字”:趣、實、活。 1.“趣”——上課首先要上得有趣,才能使兒童精神飽滿,興趣盎然,全神貫注,積極參與。學生主動參與是他們的自主行為,如果學生沒有興趣,“無動于衷”,就不可能主動,參與也就變成一句空話。 2.“實”——上課要讓學生實實在在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功。加強雙基是我國傳統的精華,在任何時期都不能丟 3.“活”----課堂氣氛要活,學生思維要活躍。學生思維活躍程度是衡量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志。 “趣、實、活”互相聯系,相輔相成。有趣才能做到實在,才能激活思維;學生獲得知識取得成功,反過來又能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上課做到“趣、實、活”,是一個很高境界,要處理好各種關系,掌握分寸,控制火候。 “趣、實、活”是課堂教學高水平的目標,達到這“三字”境界,必須做到以下十二條: 第一條,及早出示課題,提出教學目標。 上課一開始,立即導入新課,及早出示課題開門見山,不要兜圈子。課題出示后,教師可簡要提出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這堂課的學習內容。也可啟發學生自己說:“看到這個課題,誰來先說說,這堂課要學習什么內容”。學生知道了學習目標,才能更好地主動參與。從教育心理學看,兒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第二條,盡快打開課本,引導學生自學。 課題出示后,學生知道了學習目標,應盡快打開課本,引忖學生自學,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從課本中初步獲取知識。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過去也要求學生自學課本,只是在教師講完新課以后,大約在第30分鐘,再讓學生翻開課本看一看。“今天講的都在這一頁,請大家看看。”到這時,教師已經什么都講清楚了,學生已經沒有興趣再看了。這種“馬后炮”式的自學課本僅是形式而已,學生并沒有做到自主學習。自學課本要成為學生主動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嘗試問題,用嘗試問題引路自學課本,使學生知道看什么,怎樣看,解決什么問題。自學后應該檢查,及時評價,讓學生講講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第三條,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辦法,是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受到教師和同學的表揚。我的信條是: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使學生喜歡學教學;要使學生喜歡學數學,千方百計地去表揚學生。創設愉快、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才能活躍課堂氣氛。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互尊、互愛的關系,課堂教學氣氛是愉快、和諧、民主的,才能使學生敢于參與,主動參與。教師的態度要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反對盛氣凌人、生硬粗暴。如果學生見到老師,都像老鼠見到貓,還有什么生動活躍可言。 第四條,先讓學生嘗試,鼓勵創造精神。 先讓學生嘗試,就是把學生推到主動位置,這是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辦法。傳統教學模式大都是教師先講解,學生照著教師講的去練,這樣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為什么“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了好多年,教師口頭上也接受,但是一上課學生還是被動?就是因為采用先講后練的傳統模式,學生已經定位在被動接受的位置,怎能主動起來呢!學生嘗試的過程,也是主動參與的過程。讓學生先嘗試,不受教師講解的束縛,可以嘗試出各種結果,喧就為學生留有創造的空間,促進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而創造精神是新世紀人才最核心的素質。 第五條,強調主動參與,擺正主體地位。 只提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是不夠的。參與有兩種:一種是被動參與,教師設框框,學生來參與;一種是主動參與,學生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主動積極地參與。為了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要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過去對學生的限制太多,不能說,不能笑,不能動,這個不準,那個不行,把學生的手腳都捆綁起來,學生如何主動參與?課堂上應允許學生搶答,允許提出問題,主動上黑板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總之,要把學生當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才能擺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第六條,允許學生提問,發展學生思維。 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首先要給他們提問的機會,并鼓勵他們敢于提出問題,養成不懂就問的勇氣和習慣。一堂課可以有幾次讓學生提問的機會。自學課本后,教師讓學生提問,“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有什么意見可以提出來”。教師講解后和全課結束前,都可讓學生提問,“這堂課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師千萬不能諷刺嘲笑。否則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后他們就不再舉手了。教師要耐心聽取和解答學生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大家討論,由學生自己回答。 第七條,組織學生討論,增強合作意識。 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能改變教師一言堂,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意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學生討論過程中,各自發表意見,互相取長補短,可以增強合作意識。關心自己也要關心他人,把我置身于班級集體之中,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也是新世紀現代化社會所必需的交往能力。“學生討論不起來,啟而不發”,這是開始時都會遇到的問題。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力和大膽發表意見的習慣是逐步培養起來的。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議論的辦法;以后可用全班討論,聽別人發表意見,再互相復述一遍;然后再試著分組討論,分組人數不要太多,一般4~6人為宜。要留有充裕時間讓學生討論,不要走過場。不同意見可以爭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說錯了,也要設法讓學生體面坐下。 第八條,控制教師講話,多留練習時間。 現在上課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師講話太多,整堂課只聽見教師的聲音,直到學生做課堂作業時,教師還要嘮叨,一會兒說要注意什么,一會兒說不要做錯,不讓學生安靜一會兒。教師講話太多勢必占用學生練習時間,當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課后去做。這是目前學生作業負擔始終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針對這個弊病,要控制教師講話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可以留30分鐘時間讓學生活動。教師講話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學效益,相反會使學生厭煩。學生課堂紀委煥散的時候,正是教師講話時間太長的時候。只有從教師嘴巴上省下時間,才能多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 第九條,及時反饋糾正,練習當堂處理。 生掌握知識的信息,要及時反饋,及時糾正。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學生當堂練習,當堂校對,當堂訂正,這種學習方式進步快。新世紀的課堂教學必須達到高效化,因此課堂教學要及時反饋糾正,練習當堂處理,具體操作方法: 1.當堂巡回批改。教師在巡視中看到學生做對的題目,隨手批改,看到錯的題目及時指出錯誤,讓他們立即訂正。這樣,教師既能及時掌握反饋信息,又能減少課后批改作業的時間;學生既能及時知曉對錯,能夠立即訂正,又能提高學生積極性。 2.學生自我校對。 3.學生互批自糾。 第十條,加強動手操作,運用現代手段。 新世紀的小學數學教學盡可能采用新技術,使教學手段現代化和多樣化。小學數學的教學手段主要有教具、學具、電教手段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等。教師有教具,學生有學具,為學生提供數學模型和豐富的感性知識,特別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學具。學生能夠一邊操作,一邊學習,這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兒童的思維發展階段是從直覺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因此,兒童最初學習數學概念和計算方法時,必須讓他們新自動手操作,從動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為理性認識。電教手段和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手段是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新世紀數學教育中心將廣泛應用。同時,電子計算器也將引入小學數學課堂。 第十一條,內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學節奏。 過去,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三大弊病:“內容太多,起步太快,要求太高”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有些課的練習形式一個接一個,表面看上去練得很多,事實上是“刀光劍影一閃而過,傾盆大雨一瀉而光”,在學生頭腦中并沒有留下多少東西。我的觀點是,馬馬虎虎做十道題,不如認認真真做一道題。 “大運動量、快節奏”的做法并不適合兒童,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不能成立的。根據兒童心理特點,應該強調“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的辦法。 第十二條,實施分層教學,注意因材施教 班級授課制帶來一個問題,“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怎么辦”?過去沒有正視這個問題,教學仍堅持“一刀切,齊步走”的辦法,差生跟不上,只能過著挨罵的日子。 學生存在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應該根據學生的差異情況,實施分層教學,這是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有效辦法。分層教學包括分層要求、分層學習、分層練習等,其中主要是分層練習。使優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做到“培優輔差”。 以上十二條是互相聯系的,形成一個新的課堂教學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