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心理學常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下面是10條被認為最易于理解和共情的心理學常識,它們將幫助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思維過程。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人們傾向于認為廣義的、泛泛而談的陳述適用于自己,比如“你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這個效應得名于著名的馬戲團老板巴納姆,他曾經給他的顧客下的定義:“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描述”。
反應偏差(reaction bias):人們在回答問題時傾向于使用他們認為其他人也會用的答案,而不是他們個人的答案。這種偏見在民意調查和投票中尤為常見。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這個定律指出,工作量會在所分配的時間內膨脹。如果你給自己一個星期完成一項任務,那么它通常會花費整個星期的時間。如果你只給自己兩天,那么它可能會在兩天內完成。
巨人效應(giant effect):這個效應是指人們對身材高大的人產生的正面偏見。研究表明,高大的人更容易獲得職業上的成功和社交地位。
維加效應(Vega effect):這個效應是指人們在認為自己在贏得游戲或競爭時,表現得更好。反之,如果人們認為自己正在輸掉游戲,他們就可能表現得更糟。
原地踏步現象(stuck in a rut phenomenon):這個現象是指人們在面對困難或問題時,會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狀態,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人們失去動力和信心,難以取得進展。
奧布曼效應(Oberman effect):這個效應是指,當人們用手拿著物品時,他們對該物品的評價會比如果他們沒有拿著它時更加積極。這可能是因為手部運動會引發大腦中與獎勵和動機有關的區域的活動。
心理視錯覺(psychological illusion):這種視錯覺是指人們的感知不僅僅受到外部刺激的影響,還受到他們自身的期望和情感狀態的影響。例如,在一項實驗中,人們會看到一個音樂家在彈奏鋼琴,他們會因為預期這個音樂家是非常出色的,而更容易注意到他的成功之處,而不是他的錯誤。
流行病現象(epidemic phenomenon):這個現象是指某些行為或態度在人群中像病毒一樣傳播。當一個人采取某種行為或持有某種態度時,他們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很可能被影響并采取類似的行為或態度。
非理性恐懼(irrational fear):這種恐懼是指人們對于某些事物或情境產生的過度恐懼。這種恐懼可能是基于錯誤的信念或錯誤的推理而產生的。例如,一些人可能害怕飛行,盡管事實上飛行是非常安全的交通方式。這種恐懼可能會導致人們避免某些行為或情境,限制他們的生活。
動機沉沒效應(sunk cost effect):這個效應是指人們會考慮他們已經投入的成本而不是未來的潛在收益來做決策。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堅持修復一輛老爺車,盡管修復成本已經超過了購買新車的成本,因為他已經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這種效應可能導致人們做出不合理的決策,而不是從長遠利益出發。
選擇支配效應(choice overload effect):這個效應是指當人們面臨太多的選擇時,他們可能會感到不確定和焦慮,難以做出決策。這種效應可能導致人們做出不合理的決策,或者干脆不做出任何決策。例如,在購物時,太多的選擇可能使人們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商品,最終放棄購買。
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和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這兩種動機都可以驅動人們行動,但來源和效果不同。外部動機是指人們從外部獲得的獎勵或懲罰,例如金錢、獎項或表揚,這些獎勵可以促使人們行動。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因為內在的興趣、好奇心或個人價值觀而行動,這種動機可能會導致更長期、更有意義的行為。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個概念指的是人們的信念和期望可以影響他們的行為和結果。例如,如果一個人相信他會失敗,他的信念可能會導致他的行為不力,從而實現他的預言。相反,如果一個人相信他會成功,他的信念可能會促使他采取更積極的行動,從而實現他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