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副主席、北京律師書畫院院長刁品純律師題字)
感謝大成深圳辦公室馬成律師的推薦,我們遇到了一本好書——《刑事審訊與供述》。這本書是譯作,由劉濤博士翻譯自美國警界的一本經典書籍。
介紹這本書,主要是關注到了萊德九步訊問法和一些實務觀點。今天與大家一起學習研討。
先詢問后訊問的優勢
同行粉對詢問和訊問的區別了然于心,我們解釋給非法律粉。詢問,是非指控性質的,主要針對證人,其目的是為了了解案件基本事實。與之對應,訊問,具有指控性質,只針對犯罪嫌疑人,常在羈押地點或辦案地點進行,其目的是固定有罪供述和辯解。
本書作者認為,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先詢問再訊問的方式更有優勢,當然,這里的優勢指的是對警方破案+固定有罪證據更優。
本書作者給出理由如下:
(1)詢問的非指控性給警方和嫌犯建立更融洽和互信關系;
(2)詢問能獲得訊問所需的基本信息;
(3)不能保證有罪嫌犯一定會在訊問中供認不諱,這與美國司法制度相關,警方在法院審判時需要出庭,可證明嫌犯從一開始就說謊。
(4)偵查人員在訊問前展開過詢問,在心理上有優勢。
特殊提問技巧的使用
本書沒有回避“特殊提問技巧”問題,從公元前250年,印度一種詢問策略引出,故事是這樣的:嫌疑對象被要求在谷倉門口等候,并告知內有神奇的驢子,如果有罪的人拉驢子尾巴,驢子會嘶吼;無辜的人拉驢子尾巴,驢子會順從不叫。然后,悄悄在驢子尾巴上涂上黑色粉末,這樣就能抓住真正有罪的人。這種理念就是“誘惑”訊問技巧的由來。
作者在美國司法環境下,在其書中直接寫道:“基本上任何類型案件的審訊中都會用到誘惑性問題”“當提出誘惑性問題時,偵查人員必須表現出實質貌似真實、真誠地詢問。提出誘惑性問題還應伴隨有能夠讓詢問對象察覺到的可以用于進行無罪辯解的內容,讓其解釋在誘惑性問題中提出的歸罪性證據。”
其中,提到了三種其他特殊提問技巧,引起了我的注意。(1)提出基于假設的問題,用類似模擬的手段,讓嫌犯放下警惕,給人的感覺是答案已經被知悉,鼓勵其揭露真相;(2)誘使詢問對象撒謊,以確認其之前回復問題是否也撒了謊;(3)對詢問對象的記憶進行評估,讓其回憶事件發生前、發生后的細節,從而判斷發生時是否也記憶清晰或為編造。
萊德之“九步訊問法”
首先,作者做了個旁白:“本文中所使用的有罪一詞,僅代表偵查人員的看法,絕非意指基于排除合理懷疑之證明標準得以證實的法律有罪。”
下面我們介紹具體九個步驟:
1
直接、正面提出指控
“如果犯罪嫌疑人覺察到訊問人員并沒有確定自己有罪,那么他不大可能會坦白供認。”因此,本書作者建議,應以直接的指控為訊問開場,肯定地指出犯罪嫌疑人的罪行。為了更好地開展深入訊問,需要評論嫌疑人的可取之處,對付情感型罪犯,圍繞特定環境和犯罪動機做過渡性陳述。
2
主題展開
這一個階段,主要是給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提出一個道德借口,一些主題可以成為嫌犯供述的“拐杖”。無罪的嫌疑人不會順著辦案人的建議往下辯解,而會主動否認這種荒謬的說法。有罪的翻譯人會順著辦案人的思路,為自己找臺階。這一步可以區分無辜的人和有罪的人。
3
對付否認
供認不諱的屬于坦白,更多的嫌疑人采取了回避的態度。第三步的目標是組織嫌疑人陷入不必要的否認。訊問人員可以用手勢,作出stop的動作,讓嫌疑人不要那么著急否認,而是聽完訊問人員的話,把握節奏,不能順從嫌疑人的否認趨勢。
4
克服異議
識別否認和異議,無罪的人通常只堅持“我沒做過”,而不會有目的地給出“異議”。有罪的嫌犯希望訊問人員與之爭論,從而讓他通過表達來緩解焦慮。訊問人員應該在嫌犯講出異議后,應該奪回主動權,立刻返回訊問主題。
5
獲取并維持犯罪嫌疑人的注意力
第五步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嫌疑人會思想開小差,得把其注意力吸引回來。鑒于刑事案件訊問時間一般都比較長,精力不集中的情況在所難免。需要不斷“刺激”,例如目光接觸、身體前傾、使用視覺工具(畫圖、看照片)、提出反問等。
6
處理犯罪嫌疑人的負面情緒
識別犯罪嫌疑人“屈服”的征兆,注意觀察其手臂雙腿姿勢變化、默認、眼神變化等,如果嫌犯哭泣,尤其是男性嫌犯哭泣,基本表明其準備坦白,此時,不要說責備的話,應該鼓勵其把事情講出來。
7
提出選擇性問題
不要給出選擇與否的問題,要給選擇1和選擇2。例如,有經驗的服務員會在餐后詢問客人,您甜點需要蛋糕還是黃桃?而不是問,您是否需要飯后甜點?訊問時,挑選選擇性問題通常集中在嫌犯實施犯罪行為的原因上,有時候也會考慮前幾個步驟里以及用過的問題,再次延伸。
8
陳述犯罪細節
當嫌疑人接受訊問人提出的選擇問題之一的選項時,他實際上已經認罪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強化陳述、擴展有罪供述,口頭陳述犯罪的細節。
9
將口供轉化為書面供詞
書面供詞,應當避免誘導性提問,使用供述者自己的語言風格。作者在書中寫道:“有意制造并由供述人更正的錯誤”其目的是讓供述人不能否認自己看過這篇書面供詞。應注意簽名位置和格式正確等。
寫在最后
介紹這本書給諸位讀者,主要是因為本公號同行粉較多,想轉來做刑事業務的也多.
我們將對手方的“方法論”告知諸位律師同仁,請自行評估刑事業務的難度。
同時,對于非法律粉,也算普法工作,偵查工作是有極強的技術含量的,不是電視劇里的拍桌子和大特寫。
囿于篇幅,本文就不過多介紹細節,請大家購買公安大學出版的正版圖書。感恩讀者!!
(來自公眾號“肖颯lawyer”)
肖颯法律團隊,一支以學術業務立身的法學碩博團隊。垂直深耕于“金融+科技”行業,對創新業務有獨特的研究優勢和一線實務經驗。
團隊創始人肖颯女士,系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申訴委員、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首批北京市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專業人才、北京市科技專家庫入庫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碩實務導師、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兼職導師、中國社科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工信部信息中心《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編委會委員。
著有虛擬幣規制暢銷書《ICO黑洞》、合著學術書籍《網絡金融犯罪的刑事治理研究》等。在《證券時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財新》《經濟觀察報》等發表過近百篇署名文章。
譯者劉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實證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警察學院客座教授;中國行為法學會偵查學分會第三屆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為訊問學、偵查學、刑事訴訟法學;四川大學法學學士、訴訟法學碩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博士;曾在四川省科學城人民檢察院工作。
專著:《域外秘密偵查與技術偵查措施規范化研究》(2016)、《刑事訴訟主體論》(2005);譯著:《調查詢問與訊問的國家發展與實踐》(2020)、《刑事審訊與供述》(2015)、《美國涉外情報監控與通訊截取法律制度》(2014);教材:《偵查措施》(第一主編,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教材,2016);《偵查訊問學》(副主編,北京市高教精品教材,2019)。在《中國法學》《法商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研究》《南方周末》《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司法部、中國法學會科研項目6項。
《調查詢問與訊問的國際發展與實踐》
作者:戴維·沃爾什(英)
加文·E.奧克斯伯格(英)
艾莉森·D.雷德利克(挪)
特朗德·麥克里伯斯特(挪)
譯者:劉濤、吳燕、黃靖斯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卷一:被害人和證人
書號:9787513071642
卷二:犯罪嫌疑人
書號:978751306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