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這件樽完美體現了宋代人的審美
造型簡樸大氣,顏色素雅
只有簡單的弦紋作為裝飾,沒有太多花紋
樽原本是盛酒的器具,難道宋朝以此來盛酒?
看起來不太像呀……
或者原本有個裹著線綢的木頭蓋子?
當然宋朝的生活究竟什么樣
汝窯是五大名窯之首
在我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
以“天青色等煙雨”的天青色聞名
為什么傳世量非常少呢
其實是因為據推斷只燒了20年左右
從宋哲宗1086年到宋徽宗的1106年
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
但成品多因戰亂被損毀了
后來雖然元明清都有繼續燒汝瓷
但都沒能讓汝瓷重回巔峰
當然也是因為我拍照水平太差了(還有色差)……
雖然我拍的有很大的色差
但同一張圖上可以看出來每個顏色都不一樣
汝瓷的釉色最為難得
燒制的溫度、位置,氣氛都會影響成色
也就是說很難有兩個同樣的汝瓷
而且它的開片是隨著時間慢慢形成的
北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說實話,乍一見到它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是國寶
它的造型和上世紀下半葉流行的痰盂盆太像了
簡直就是一模一樣?。ㄏ聢D來源于網絡)
它當然不是痰盂盆,它是一件尊
尊是一種高規格的盛酒器
在遙遠的西周甚至是商代
是用來祭祀敬獻給神靈的
鈞窯也是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
無論是呈色、紋理還是窯變
其工藝都發揮到了極致,后人難仿
宋代受理學影響,瓷器講究規整對稱
鈞窯瓷器素以瑰麗的釉色而著稱
鈞瓷釉色自然天成、變化萬千、異彩紛呈
但這件的顏色略顯單薄了一些
以天青色為主,沒有其他鈞瓷的瑰麗多彩
它的珍貴之處在哪呢,其實在邊邊上
看那頸、腹、足之四面均有塑貼條形方棱
這是一種極為古老的裝飾,俗稱“出戟”
在商周時期,多被用于青銅重器
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
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
出戟尊很少,全世界只有10件左右
這是它最珍貴之處
另外就是鈞瓷以小件居多,這件體量較大
之前介紹過內蒙古博物館一件鎮館之寶
黃金有價,鈞無價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故宮陶瓷展展出了多件鈞瓷
北宋定窯白釉孩兒枕
那必須是這一件定窯的孩兒枕
這件孩兒枕就在其中
九大鎮國之寶
一、金銀器:太陽神鳥金飾
二、青銅器:西周利簋
三、石刻壁畫:秦石鼓文
四、文獻書簡:《孫子兵法》竹簡
五、書法:《平復帖》
六、繪畫:《五牛圖》
七、工藝品:真珠舍利寶幢
八、陶瓷:定窯孩兒枕
九、玉器:瀆山大玉海
還特別訂制錦墊與紫檀木羅漢床用于展示擺放
區別于其他瓷器的是,定窯喜歡刻花等裝飾
故宮陶瓷展內容太豐富了
有很多容易被忽略的名品
以前發過多期 也只介紹了少數幾件
以后還會繼續發的
故宮陶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