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已經正式頒布。對新版義教課標的學習和理解、解讀與落實是當前基礎教育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為幫助老師們更好地把握課標要義,《英語學習》特推出“專家讀課標”系列,整理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王薔老師對于新版義教課標若干重要問題的詳細解讀,希望能幫助老師們理解課標、落實教學、提升自身素養,為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資源開發、教材編寫和教師培訓等方面的改進和提升帶來更多啟示。
新版義教課標的課程內容由哪些要素構成?
如何理解和把握?
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簡稱“2011年版義教課標”)相比,新修訂的義教課標(教育部,2022)在內容的選擇上發生了本質變化,突出體現了全新的育人價值觀和整合的內容結構觀。
新版義教課標在課程內容一章的第一段明確指出:英語課程內容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要素構成。圍繞這些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活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全程中的持續發展(見下圖)。
內容結構示意圖(新版義教課標)
不難看出,所選取的六個要素構成一個緊密關聯的結構,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內容結構中不僅包含語言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能夠促進學生心智、情感、終身學習以及態度和價值觀發展所必須依托的學習主題和多模態的語篇內容。
此外,還有語篇所承載的文化知識和提升學習效率所需要的學習策略。結構圖的外圈是組織和學習這些內容的方式,即圍繞課程內容六要素,其學習方式是要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活動進行組織。
施良方(1996)指出,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學生需要學習的基本事實、基本概念或觀念,也包括學科知識的組織和學習方式,即這些事實、原理和問題等是如何組織并實現學習的。鐘啟泉(2007)也指出,課程內容是根據課程目標,有目的地從人類的經驗體系中選擇出來的一系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并按照一定的邏輯序列組織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體系。同樣,王本陸(2017)也指出,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識技能技巧、思想觀點信念和言語行為習慣的總和。
由此可見,課程內容的構成不僅包括基本事實、學科相關知識和方法等具體內容,還包括這些事實和原理是如何組織并實施的。在活動中,學生是學習主體,只有經過學習者個人的主動選擇,并以學習者的個人知識和個人經驗為核心進行整合和認同,再轉化為個人的認知、形成新的情感和價值觀,學習才有意義??梢?,課程內容要素與其相應的教學組織方式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成為落實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
據此,語言學習不再僅僅圍繞語言這一符號體系展開,而要同步關注語言背后所承載的與立德樹人直接相關的主題和跨文化知識以及其背后所隱含的態度和價值觀。將語言學習的目的明確地定位于能在特定情境中理解和表達意義、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思維品質,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傳播中華優秀文化,體現文化自信,發展終身學習必備的學習能力,改變長期存在的為了語言而學習語言、為了應試而學習語言的實踐誤區。
作者簡介
王薔,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外語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主任。
參考文獻
施良方. 1996. 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王本陸. 2017. 課程與教學論(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鐘啟泉. 2007. 課程論[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