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經穴中,某些腧穴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古人因而將其歸屬于不同的類別,并有特定的稱號,這些腧穴,近人稱為“特定穴”。
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分為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募穴、背俞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經脈交會穴。
對于初學者,不要犯難,這期文章可以當做字典來用,哪里有問題了對照病癥和“特定穴”的表去查閱。
在不斷的學習和累積當中,逐漸掌握穴位的屬性和使用,最終會熟能生巧,靈活運用。
五腧穴的治療作用與特點
一般井穴主治神志病與心下滿,(發熱昏迷點刺中沖穴)(刺井穴可通調腦竅,增加腦血流速度);滎穴主治發熱病;腧穴主治風濕痹痛;經穴主治咳喘、寒熱、咽喉病;合穴主治胃腸等六腑病癥。
十ニ原穴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其中陰經的原穴就是五腧穴中的輸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
治療作用:
據《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疾也。
能使三焦元氣通達,從而能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外邪的作用,對臟腑疾病常有較好的療效。
原穴調理臟腑可單用、亦可原絡相配、表里經原絡相配、同經原絡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同經或表里經)。
十五絡穴
十二經脈的絡穴皆位于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之絡穴鳩尾(散于腹),督脈之絡穴長強,脾之大絡大包(存于胸肋),共有十五絡。
治療作用:
主要是能溝通表里二經,故有“一絡而治兩經”之說,取絡治療,不僅能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經病,而且治療效果很好。
十六郄穴
郄穴是精氣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經脈和陰陽蹺脈陰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共十六郄穴。
治療作用:
十六郄穴為氣血匯聚之處,有疏通氣血的作用,用于治療本癥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
陰經郄穴多治血癥,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下合穴
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六腑的六個下合穴皆在下肢膝關節以下。
治療作用:
下合穴具有調整臟腑、疏導經氣的作用,凡六腑的病癥,皆可治療,而且效果很好。
合治內腑,對六腑病有特殊治療作用。
募穴位于胸腹部在上,與臟腑有橫向聯系。
下合穴位于下肢在下,與臟腑有縱向聯系。
二者相配屬上下局遠相配穴的方法,一升一降,升降相合,縱橫協調,氣機調暢。陰陽相續而臟腑病可除。
合募配穴
足三里配中脘、內關治療胃脘脹痛,嘔吐、反酸等
陽陵泉配日月治療膽囊炎、膽絞痛、黃疸。
中極配委中委陽治療尿閉、淋癥。
期門配陽陵泉、中封主治黃疸。
天樞配上巨虛治療便秘、泄瀉、急性細菌性痢疾。
十ニ募穴
臟腑精氣結于胸腹部的俞穴稱為募穴,五臟(加心包)六腑,各有一個募穴,共十二募穴。
治療作用
六腑病癥多取募穴治療,募穴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俞穴配合使用(六腑病癥多取此法),即所謂之“俞募配穴”。同時俞募ニ穴也可相互診察病癥,作為協助診斷的一種方法,所謂“審募而查俞,察俞而診募”。
十二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別冠以臟腑之名,共十二穴。
治療作用:
主要用于治療與其相應的臟腑病癥,也可以治療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癥,而且用途廣泛,效果很好。
俞募配穴
對六腑病有特殊療效,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腹為陰背為陽),屬陰的臟腑病會在屬陽背俞穴有壓痛。(也可用俞原配穴法)
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穴稱八脈交會穴
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治療作用:
八脈交會穴具有調整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可上下相交取穴,臨床治療效果很好。
八會穴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俞穴,與其所屬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系。
治療作用:
八會穴具有調整臟腑,調和氣血,舒筋益髓的作用。凡是屬于臟、腑、筋、骨、髓、氣、血、脈、這八個方面的疾病皆可取其有關會穴進行治療,取氣會膻中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郄穴配相應八會穴對治療急性病療效顯著,
如梁丘配中脘治療急性胃痛;
孔最配膻中治療氣逆咳血;
水泉中都配膈俞治療婦女崩漏。
經脈交會穴
經脈交會穴是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既本經穴與他經相交匯的穴位。
交會穴的分布多在頭面、軀干部位。
治療作用:
交會穴既能治療本經的疾病,又有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
另外,如關元、中極是任脈的經穴,又與足三陰經相交會,故即可治任脈的疾病,又可治足三陰經的疾病;
大椎是督脈的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經相交匯,即可治陰經的病,又可治療諸陽經的全身性疾病;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的經穴,又與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的經脈相交匯,故既可治脾經病,也能治肝腎兩經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