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條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關脈,以候少陽之氣,太陽之脈浮,陽明之脈大。脈浮大,上關上,知三陽合病。膽熱則睡,少陰病但欲眠睡,目合則無汗,以陰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則汗,知三陽合病,膽有熱也。
清·吳謙《醫宗金鑒》
【按】
浮大上之「上」字,當是「弦」字,始合論中三陽合病之脈。若是「上」字,則經論中從無兩寸脈,主三陽病之理。
【注】
脈浮大弦,三陽合病之脈也。浮大弦皆見于關上,知三陽之熱邪,皆聚于陽明也。熱聚陽明,則當煩不得眠,今但欲眠睡,是熱盛神昏之昏睡也,昏睡自然目合,熱蒸則汗自出也。若施治得宜,使邪還于表而解,否則未可卜也,宜以柴胡、桂枝、白虎三湯,酌其所當,合而用之可也。
【集注】
方有執曰:太陽脈浮,陽明脈大,關上乃少陽之部位,故曰:三陽合病。
魏荔彤曰:診其脈浮為太陽,大為陽明,其長上于關上,則弦可知矣。弦又為少陽,是三陽之經同受邪,所以三陽之脈同見病。如此再諦之于證,但欲眠睡非少陰也,乃陽盛神昏之睡也。及目合則汗出,是陽勝爭于陰中之汗出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上條(第219條)言病狀及治方,此條詳病脈、探病情、究病機,必兩條合參,而合病之大要始得。脈大為陽,關上陽所治也,是為重陽矣。但欲睡眠,是陽入于陰矣。合目則衛氣行陰,而兼汗出,熱淫于內矣。與上文自汗同,與少陰脈微細而但欲寐不同。
清·黃元御《傷寒懸解》
太陽傳陽明、少陽,陽明腑病,而太、少之經邪未解,是為三陽合病。太陽之脈浮,陽明之脈大,膽氣候于左關,胃氣候于右關,膽胃不降,二氣逆行,故脈上關上。膽熱則甲木克土,土氣困乏,故欲眠睡。平人寐則陽氣內蟄,三陽合病,陽盛于外,寐時陽氣不斂,郁蒸而開皮毛,故目合則汗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三陽合病,太陽之病轉入少陽陽明也。陽明之脈本大,太陽未罷,故浮。上關上者,左關屬膽,右關屬胃,胃底膽汁,合胃濁并生燥熱,故浮大之脈,獨甚于關上。濕熱盛于肌腠,故但欲眠睡。肌腠為孫絡密布之區,屬營分,濕熱在營分,故目合則汗(營氣夜行于陰,以夜則為臥寐之時,衛陽內斂,營氣外浮也。汗隨營氣外泄,故目合即汗)。此證若胃中燥實,則汗為實熱所致,宜大柴胡湯。若無胃實,則汗為膽中虛熱,宜柴胡龍骨牡蠣湯。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本條與第269條、270條同講。
這三條說明少陽主樞,一個是表里之樞,一個是陰陽之樞,所以它的發病不論是表里之邪也好,陽去入陰也好,往往和少陽的樞機不利、樞機為病有關系。因此我們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就要注意這些問題,如何使少陽樞機利,使邪氣不能由陽入陰,如何在三陽合病治從少陽來解三陽復雜之邪。
三陽合病是講合病的。只有陽經能講合病,陰經就不講合病了。太陽與陽明合病的喘而胸滿者用麻黃湯;三陽合病的身重,短氣,腹滿,汗出用白虎加人參湯。一個治在太陽,一個治在陽明,治太陽者邪偏于表,雖然是太陽陽明合病,但是偏于表,可以用麻黃湯。三陽合病汗出、口渴,以陽明的熱為重的,用治在陽明,得用白虎加人參,所以合病有發汗之法,有清解、清熱生津之法。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這條沒提證,就提脈了,以脈代證,浮是太陽之脈,大是陽明之脈,上關上就是關脈。因為張仲景論脈與后世不同,寸脈叫寸口,關脈叫關上,尺脈叫尺中。陽熱之邪偏盛,脈有浮大,見于關上,就是說寸關脈比較明顯,尤其是關上更明顯。因為陽熱之邪壅盛,寸關之脈偏于陽位,尺脈偏于陰位。有的注家認為關脈屬于少陽,關脈屬于膽,關脈就代表了少陽。
實際上,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就是說陽熱很盛的意思,三陽的陽熱之邪很盛,所以脈浮而又大,尤其是在關上反映得更顯著。熱一盛,就要發生神昏,所以就但欲睡眠。少陰病是脈微細,但欲寐也,脈是微細的,那是陽虛而陰盛。這是脈浮大而又上見于關上,連關上更顯著,這是陽脈,屬于熱壅而神昏。這和陽虛截然不同。目合則汗,眼睛閉上,因為他睡覺,樂意睡眠,但欲眠睡,眼睛一合,渾身汗出,這種汗不叫自汗,叫盜汗,睡中出汗叫盜汗,為什么?陽加于陰謂之汗,陽氣一盛,尤其是少陽相火之氣郁迫,就更能傷陰,陰不能入,逼汗外出,就出現了盜汗。這個病是有的。我在和平里醫院看病,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就是盜汗,怎么治也治不好,有口苦,大便干燥,心下逆滿,難受,心里發煩,月經有點兒后期,所以我開了付大柴胡湯加牡丹皮,吃了就好了。
少陽氣郁化火的出汗和陽明病的自汗不一樣。前面講的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與麻黃湯是沒有汗的,三陽合病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屬于陽明,不是盜汗,是自汗出。到了少陽,三陽合病,熱氣壅盛,要顯示少陽的特點,合目則汗,是盜汗。既然是這樣,用白虎湯行不行?不行,尤在涇說,恐怕這個不是白虎湯所能治療的。因為是盜汗,意思就是告訴你三陽合病,治在少陽,得要清解少陽之熱。
因此,三陽合病有發汗之法、清熱之法,還有清透少陽之熱,火郁則達之這樣的方法。內科里有癆瘵病,就是虛勞病,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肺結核,很多病人有骨蒸勞熱,晚上盜汗,藥里都要加點兒柴胡,比如柴胡清骨散,柴骨蒸久不痊,熱盛清之炒胡連,鱉甲青蒿柴地骨,都要加點兒青蒿、柴胡,因為都是火郁傷陰,少陽的相火郁了,所以加一點兒清透的藥,疏通少陽木氣的郁迫,再加上滋陰的藥才有效。柴胡清骨散、柴胡鱉甲湯,用柴胡、青蒿這一類的藥透點兒少陽,使氣不郁了,相火達了,就不往一塊聚了,從而達到了治療的目的。
第269條是傷寒外感病,如果邪氣在表,還得發熱,這個人無大熱,但不是一點兒熱都沒有。傷寒六七天,如果邪在太陽還得發燒,現在發燒不是太厲害,是無大熱,其人躁煩者,出現躁煩不安、坐立不穩,心煩體躁,既然是六七天沒有大熱而出現躁煩,這是什么緣故???此為陽去入陰也,張仲景告訴我們,這是陽去,就是陽邪,就是太陽之表邪,去就是往,從這一經往另一經去了,去入陰,陰是里,就是由表入里,可能就到陽明了。這個陰可不是陰經,這里的陰陽是指表里,陽去入陰是表邪入里,由太陽之表到陽明之里。這是一個過渡的時候,太陽的表熱輕微了,入了陽明但還沒有到痞、滿、燥、堅、實那個份上。
第269條和少陽有什么關系?《傷寒論》有一些意在言外之處。太陽主表,陽明主里,少陽為表里之樞機。如果少陽之氣不利,就有這樣的可能,就是說少陽就像搭個橋,是一個通路,陽氣、表邪就是通過少陽這個橋梁、通路到了陽明、到了里。換而言之,如果少陽樞機很利,邪氣往里來的時候,它有個樞機的作用,能夠使邪不往里來,這樣不就好嗎,邪氣不就不往里了嗎?所以上邊這一條是講三陽合病,合病者,共同的發病,這里有少陽有熱的問題。下面這條是太陽病往陽明病傳,有太陽的來路,有少陽的去路,中間有沒有少陽的關系?也有少陽的關系。這里包括少陽的樞機不利,少陽的樞機不能夠抗邪外出,所以邪氣就通過少陽而傳到陽明,出現煩躁之證,這里有這么一個含義,表、里、中,有表、有里、有中間,中間是少陽的問題。
第270條作比方,比喻說是傷寒病三天了,三陽病也算是傳盡了,三陰當受邪,頭一個是太陰,太陰應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如果這個人反倒能食,同時,吃了以后也不惡心、不嘔,也就是脾胃氣還很好,里氣還和。這時候邪氣還只是在陽,就不能入于陰。三陰不受邪就不受邪了,放在少陽篇有什么意義?太陽、陽明、少陽,少陽完了之后就是太陰,所以少陽又是陰陽之樞,邪氣到了少陽,少陽要是抵抗不了,那就往太陰過渡。如果少陽氣機利,不往陰經中發展,過去講了,少陽病有陰證機轉,講了柴胡桂枝干姜湯,有肚子脹滿,有下利,就已經出現了太陰病的苗頭。假如少陽有力量,陽氣能夠抗邪,能夠把邪氣遮擋住,不使它入到太陰。這兩條告訴臨床醫生,由表到里也好,由陽入陰也好,往往是治療少陽病不得力的時候,少陽抗邪的功能不好而出現的。在治療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為什么?上面就這么說,太陽病,發汗以后,這個人就譫語,說胡話了,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為什么就煩躁了?
治少陽沒治對,邪氣就由表入里,到胃了。在少陽病,治不好,就影響少陽的抗邪的功能,邪就由陽入陰了,所以少陽是表里之樞、陰陽之樞。這兩條就是說是三陽經病的問題也好,陰陽的、陽經之邪往陰經的過渡也好,都和少陽是有關系的。所以在治療少陽病時,不要犯少陽之忌,使少陽不受到什么損失,這樣保證邪氣不往里來,不往陰里傳變。另外,對于治療少陽病,既有和解表里的問題,也有和解陰陽的問題,因為少陽本身它就具備了這樣的特點。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三陽合病就是既有太陽病,又有陽明病,再有少陽病,同時發作,不是發作有前有后,這個就是三陽合病。有太陽病就發熱怕冷,陽明病就大便干,再有少陽病口苦咽干這些情況合在一起,叫三陽合病,是同時發作的,這是就癥候上說的。
就脈上來說,也是三陽合病,脈浮是太陽脈,脈大是陽明脈。上關上,就是靠關部上面一點,叫上關上,上關上是以候心下之疾,《金匱》里有,積聚一篇,說「上關上以候心下之積」,我們講少陽病在胸脅,主要是在脅下,脅下與心下在上下的部位上說是相當的,因此上關上是以候少陽之邪。三部九候的三部是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中以候中,這是粗糙的說,細說就是「夫診脈大法,當取太過不及」,那么這是癥瘕積聚篇講的,非常的好??傊〈笾},顯現于上關上,是沖脈上說的三陽合病。上關上是候少陽之邪,這個地方脈浮大是少陽有熱,所以就脈上說是三陽合病。這個三陽,我們一會討論討論。
陽性癥是亢奮的、熱性的,這里三陽都是一個熱,就是表里內外全熱了,在《內經》上有一句話「壯火食氣,少火生氣」?;鹨稽c都沒有,這是不行的,少火則人的氣能升,但是火大了,會傷人的氣,所以壯火食氣。三陽同時有熱,內外表里有熱,就是壯火了,是傷人氣的,所以但欲眠睡,目合則汗。這個氣說白了就是熱蒸的一個現象,內外俱熱,所以這個人昏昏欲睡,而盜汗出,目合則汗為盜汗。
王付【釋疑解惑】
①怎樣理解“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
答:㈠張仲景論“三陽合病”,即太陽少陽陽明病證,辨治三陽兼證必須權衡病變證機與病證表現主次方面。㈡張仲景論“脈浮大”即太陽脈浮,陽明脈大。㈢張仲景論脈“上關上”即少陽脈在關部,強調關上脈最為明顯,則知三陽兼證以少陽為主。
②怎樣理解“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答:㈠辨識“但欲睡眠”的病變證機是以熱為主,因熱傷氣,病以嗜臥懶動為主即“但欲眠睡”。㈡辨識“目合則汗”即盜汗,辨盜汗病變證機未必盡是陰虛,因少陽膽熱隨寐則衛氣行于內而乘機迫津外泄,則為盜汗。陰虛盜汗以舌紅少苔為主,而少陽膽熱盜汗則以舌紅苔薄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