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條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脈微為亡陽表虛,不可發汗;脈弱澀為亡陽里虛,復不可下。
清·吳謙《醫宗金鑒》
【注】
少陰病,脈微,雖有發熱,亦為少陰里寒外熱,非太陽發熱者可比,故不可發汗,發汗則亡陽。然陽已虛,津液已涸,即見少陰口燥咽干可下之證,若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又恐亡陰也。
【集注】
方有執曰:微者,陽氣不充,故曰無陽,無陽則化不行,故汗不可發也。尺以候陰,弱澀者,陰血不足也,故謂復不可下,其當亟行溫補,又可知矣。
程應旄曰:少陰多自利證,人固無肯輕下者。但拈出「尺脈弱澀」字,則少陰之有大承氣湯證,其尺脈必強而滑,已伏見于此處矣。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少陰之不可汗下,與少陽同。因反發熱,故用麻黃微汗;因里熱甚,故用承氣急下。此病反其本,故治亦反其本。微為無陽,澀為少血。汗之亡陽,下之亡陰。陽虛者既不可汗,即不可下,玩“復”字可知。其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亦不可汗也。若謂無陽是陰邪而下之,其誤人甚矣。
清·黃元御《傷寒懸解》
陽虛故脈微,脈微發汗,則陽根亦亡,是以不可發汗。陽氣已虛,而尺脈弱澀者,則血中之溫氣非旺,復不可下之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少陰一證,血分中熱度既低,不能外達肌理,水分中陰寒凝冱,不能外達皮毛。脈微則無陽,于無陽之證而發其汗,則陽氣以外散而益薄,如煙之散,如火之減,其人固已死矣。脈濇則血少而陰竭,于血少陰竭之證而下之,則陰血以下而益燥,如木之枯,如草之萎,而其人又死矣。此陽微所以不可發汗,陰虛所以不可下也。按太陽篇:「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脈濇為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脈象與此二證略相似,特此為太陽證言之耳。若已傳少陰,則不惟脈微者當溫,脈濇者亦當溫。蓋溫則有氣,氣發則陰生,滋陰則無氣,無氣則陰不生。《內經》言:「勞者溫之。」正此意也。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本條與第284條、285條同講。
這三條是從不同角度闡述少陰病不可發汗。
少陰病中咳而下利屬于少陰寒證,寒邪上逆則咳,寒邪下注則下利。有的注家認為,咳而下利者為真武湯證。出現譫語者,是由于醫生用火氣劫少陰之汗引起。劫,為強迫發汗。火劫的發汗,則會傷少陰之陰,使小便難。火邪內留,可以使胃燥津傷,出現火邪內攻的譫語。以上這些壞證,為強求少陰之汗引起。少陰已經陰陽俱虛,還要強迫發汗傷正氣,就會引起這些壞證。少陰病為寒證,出現咳而下利時,也不可用火療。若用了火療,傷了陰,傷了正氣津液,則小便必難,火氣傷人則譫語,條文也指出是強責少陰汗也。
第285條與第286條是對比的。脈細沉數為陰虛。少陰陰虛與陽虛,皆不可發汗。那少陰病怎么去發汗?仲景是意在言外,因為病在少陰而有外連太陽者,病在太陽而有內連少陰者,若少陰病外連太陽就會有表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均可發汗,若少陰病已經微了,就不可用這些方子發汗了,若再發汗則亡陽了。細沉數,少陰之陰氣已虛,若發汗則更傷津液傷陰。因此,第285條、第286條是從外表看有些可汗之證,但從正氣、從少陰來說,已經是少陰的陰陽虛,經不起發汗了。后世醫家在發汗法中有滋陰以解表、扶陽以解表,就是要兼顧里面少陰之虛。因此,少陰病陰陽俱虛時切不可發汗,若發汗則陽氣滅亡可致死。
脈細沉數,我是按照陰虛講的,這與有些注家不同。有些注家認為這也是陽虛。《傷寒論》中正邪之間的關系,作為醫生能否做到祛邪以安正。若祛邪而傷正,則仲景之不為也。祛邪而不傷正,是《傷寒論》通篇的精神。治病的根本要保存正氣,若不保存正氣則達不到治療的目的。學《傷寒論》,就要學它的思想以提高我們的認識。以上三條在臨床很有意義,陰虛或陽虛均不可發汗,這是張仲景給我們的警戒。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這一句也很好,可后頭也有矛盾的事。這個「少陰病,脈微」,是指脈微欲絕那個微,不是一開始說的「少陰病,脈微細」那個微,那個是浮之中偏于微細;這個就是微,脈微欲絕的微,真正微到那個份上,那是不可以發汗的,什么道理呢,沒有津液,亡陽故也,這個外面津液沒有,不是陽氣重而是亡陽,那么外的陽已虛,這是不可發汗。
尺脈同時要是弱澀者,尺脈遲以候里,前面已講了,這個尺以候里,可見上面這個脈微是指的陽脈微了,就是寸脈微,寸以候表嘛。那么尺脈弱,里虛,澀者血不足,里也虛,也血不足,更不可以下。所以少陰病要是脈微,不是微細那個微,這個微是脈微欲絕那個微,脈時有時無的,這個是沒有陽,這樣的不能發汗的,這與上面的全是少陰病發汗的禁忌證,與太陽篇有發汗禁忌證一樣。
王付【釋疑解惑】
①怎樣理解“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
答:㈠張仲景論“少陰病”而強調“不可發汗”的重點是突出病是表里兼證,以里證為主。㈡張仲景論“亡陽故也”而強調病變證機是陽氣虛弱比較重,其治當先溫補陽氣。
②怎樣理解“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答:㈠張仲景既論“陽已虛”,又論“復不可下之”,重點強調病是陽虛證與可下證相兼,或是陽虛證伴有大便干結。㈡辨識“復不可下之”的臨床意義有二,一是辨相兼病證以陽虛為主;二是辨病證表現有類似可下證,應與可下證相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