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讀南北朝,又見淝水之戰。所不同的是,這一次讀到的觀點,與以往正統的頌揚謝安十分不一樣,沒有了對其一邊下棋一邊淡定“小兒輩大破賊”的風雅贊嘆,倒是認為他只是一個運氣爆棚的將頭埋在沙堆中的鴕鳥。
仔細想想看,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謝玄來請示如何應戰時,他只是答復:“朝廷自有安排。”人家派兵來加強護衛,他也不要,只是說:“首都已有安排。”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啥安排也沒有。以前讀書時,只佩服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氣度,如今換個角度看,唉呀,也許真相真的只是運氣而已?
只是東晉無論如何始終是歷代欽定的正統王朝,以五萬兵力一戰擊潰苻堅百萬大軍,自然要大書特書。尤其到南宋之后,外族長期占據中原,人心思歸,期盼大勝,自然更加貶低苻堅。似乎他的形象長時間就定格在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落荒而逃。
今天讀到新的觀點后,不禁重新再看苻堅的各種故事,突然覺得也許一直以來,我們真的看錯了。在那個暴虐遍地的年代,他簡直就像個圣人。用作者的話說:苻堅是一個胸襟開闊、從不猜忌的人,這種高貴的情操必然產生一種觀念,認為只要誠心待人,對方一定誠心待我。
歷史上他的軍隊從沒有屠城記錄,他對征伐中俘虜的帝王將相從不殺戮,甚至引為知己,授予高等官職、統領軍隊。《資治通鑒》中為他留下了“一見傾心”的記載。
主上(苻堅)與將軍(慕容垂)風殊類別,一見傾心,親如宗戚。
是不是有點意外?我們如今熟知的一見傾心,其實與少年情竇全無關系,只是兩個大男人的惺惺相惜。
可惜這個故事最終也是悲劇收場。
慕容垂這家伙本是前燕皇帝的叔叔。369年,東晉反攻中原,前燕節節敗退。慕容垂自告奮勇迎戰,還真的大敗晉軍。功高震主,皇帝決定將他鏟除,得到消息的慕容垂連夜出逃,投奔前秦。前秦皇帝苻堅親自迎接,對他一見傾心,視若宗親,并委以重任。
370年,前燕滅亡。
383年,淝水之戰。前秦大軍聞風潰敗。慕容垂又一次自告奮勇,向苻堅表示,自己愿意前往北方穩定人心。苻堅十分感激,半秒鐘的猶豫都沒有,同意派他到黃河以北宣慰鎮撫。
384年,慕容垂這家伙一渡過黃河,馬上號召前燕的遺民復國,建立后燕。
十五年的時間,終于等到翻臉的一刻,慕容垂轉身離開苻堅這個冤大頭時,恐怕心里已經哼起了歡快的小曲。哪有什么一見傾心的美麗傳說,只有等待時機爆發的陰謀詭計。我呸!
怪不得《天龍八部》里慕容家的人表現如此不堪,歷史上他們可不就是這樣的么,為了復國,哪有什么道義!我再呸!
385年,燕軍圍攻長安,苻堅突圍被叛變自己的另一大將俘獲,盡管他20年前曾救過此人,但仍被他絞殺,年48歲。
一見傾心的另一位主人公,396年病死于軍中,年70歲。他們相遇的那一年,一位32歲,另一位43歲。
正如唐人周曇寫的一樣:
過在誰呢?是權柄弄人?還是這個世上就容不下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