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異常,大家首先想到的一般是“三高”中的高血壓,既然血壓過高會引起一系列問題,那么,血壓過低肯定也是不好的,低血壓也常見于臨床,會引起頭暈、乏力、自汗等問題。血壓過低,那就要將其升到正常,今天為大家介紹2個升壓好方——
一
升壓1號方
【組成】黃芪20g,黨參10g,白術10g,柴胡6g,升麻6g,陳皮6g,當歸10g,桂枝6g,枳殼6g,雞內金15g,葛根15g,炙甘草6g。
【功效】補氣養血,溫陽升壓。
【主治】低血壓綜合征,癥見眩暈或暈厥,四肢乏力軟弱,畏寒納差,腹滿,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方解】低血壓主要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引起,此方乃脾胃派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加味。
黃芪、黨參、白術均補氣健脾,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氣血生化自然源源不絕,故為君藥。
當歸補血養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葛根甘辛涼,升陽生津,又可兼制黃芪之溫燥,共為臣藥。
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清陽,陳皮、枳殼理氣降濁,合為佐藥。
桂枝溫心暖土,通達血脈,雞內金消食健脾,炙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共湊使藥。
全方升清降濁,健運結合,共奏補氣養血、溫陽升壓之功效。
【加減】四肢厥冷明顯者,加制附子,桂枝換肉桂;老年人血管硬化者,加丹參;頭暈明顯者,加川芎;大便溏稀者,加山藥、炒白術;腹脹明顯者,加厚樸、佛手;便秘者,加火麻仁,去桂枝。
二
升壓2號方
【組成】黨參15g,麥冬10g,五味子10g,桔梗6g,黃精15g,葛根15g,陳皮10g,枳殼10g,枸杞子15g,雞內金15g,炙甘草6g。
【功效】益氣養陰,復脈升壓。
【主治】低血壓導致的心悸氣短,眩暈自汗,疲憊乏力,口干喜飲,煩躁少寐,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解】此方乃生脈飲化裁。
黨參甘、平,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為君藥。
麥冬養陰益胃,潤肺清心,黃精潤肺滋陰,補脾益腎,葛根升陽生津,均為臣藥。
陳皮理氣,防補藥滋膩礙胃,五味子收斂精氣,桔梗助葛根升舉陽氣,枳殼降氣除痞,促進胃腸蠕動,枸杞子配黃精益肝腎、養精血,共為佐藥。
雞內金消食積,炙甘草和中調藥為使藥。
全方共奏益氣養陰,升清降濁,復脈升壓之功效。長期服用補而不膩,諸癥可除。
【加減】大便干結者,加玄參、火麻仁;心煩失眠,多夢者,加梔子、淡豆豉、生龍骨;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腹脹者,加厚樸、佛手;眩暈明顯者,加川芎、炒棗仁、柏子仁。
三
驗案舉例
鄭某,男,58歲,2018年6月7日初診。發作性眩暈1年余。患者一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活動后加重,遂到市人民醫院檢查,測血壓90/60mmHg,頭顱CT示:腦缺血。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血糖、血脂皆正常。后頭暈加重,就診于北京阜外、301醫院檢查診斷為頸椎椎管狹窄、低血壓,給予銀杏葉片等活血化瘀藥治療,效果差。近1個月頭暈加重,為求中醫治療而來診。現癥:頭暈、乏力,心悸、口干喜飲、活動后加重,精神差,納可,二便常。舌尖略紅,苔白,脈弱。
診斷:眩暈。
辨證:氣陰兩虛,清陽不升。
處方:升壓2號方黃芪用量為30g,去黃精、枸杞子,5劑。
用法: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8年6月12日二診:患者用藥后頭暈、口干減輕,仍乏力,偶心悸。囑給予上方加桂枝6g以活血、溫通陽氣,陽生則陰長,5劑。
2018年6月17日三診:患者用藥后頭暈明顯減輕,口干乏力明顯緩解,心悸未作。舌淡紅,苔白,脈較前有力。囑繼續給予上方20劑,以茲鞏固。
2018年7月2日四診:患者藥后頭暈乏力消失,血壓基本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