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之成因,中醫常責之于脾胃之氣虛弱,復加飲食不節,或饑飽失時,損傷脾胃,脾傷則運化功能失常,以致水谷不得化為精微,輸布周身,故津液停積,變生痰濕。
所以李梃說:“大概肥人氣虛多寒濕,瘦人血虛多濕熱,都緣脾濕失運布之職。”
丹溪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所不到”,故痰濕不單純流竄皮膚肌腠,而是濕竄全身,因之而產生肥胖。
故“脾虛”是致本病的主因,痰濕是脾虛之結果。
臨床證治,還當辨虛實緩急。關鍵在舌苔,舌苔白厚而膩,用一陳、二術;苔黃厚而膩,用橘紅、竹茹。此外,祛濕和磨谷消食之品,亦在必用。
病例:趙某,女,27歲,1963年9月26日初診。
訴其近一年來,身體肥胖日益明顯,尤為腹部脂肪肥厚為著,體重增加18千克。(原體重40千克,來診時體重58.5千克,身高133厘米,體重已超過原來正常體重46.3%)
自覺頭暈,記憶力減退,喉間多痰,全身無力,腳下如踩棉花,行路困難,有時周身發木,食、眠、二便均正常。
曾在石家莊某醫院檢查:血鉀、血鈣略偏低,血糖略高。最近又到北京協和醫院檢查診斷為“單純性肥胖”、“隱性糖尿病”。
中醫辨證:肥人多濕多痰,脾為生痰之源,痰乃濕氣而生,濕由脾弱而起,治以健脾化痰濕,兼以理氣。
處方:陳皮6克,制半夏6克,云苓12克,炒薏苡仁30克,制蒼術6克,大腹皮10克,冬瓜皮10克,制香附10克,澤瀉10克,車前草10克。
本方加減服至23劑,肥胖顯著減輕,體重下降8.5千克,自覺腹脹減輕,全身無力亦較前改善,頭暈好轉,四肢略感輕松。
治療原則未變,用藥略有出入,曾用過土炒白術、淮山藥、炒谷麥芽、藿蘇梗等。
第8次來診時曾患感冒,以清咽利膈湯化裁,兼顧脾土。后又現肝腎癥狀,曾用調理肝脾、益腎柔肝等法則,最后收功。
治療期間,曾議其做氣功配合治療,患者做氣功后,食欲大增,腹脹消除更快,而且效果鞏固。
1964年1月8日稱體重為49.5千克,至3月12日結束治療時,體重降至47.5千克,歷經五個半月治療,基本恢復正常,外觀不顯肥胖。
善后調理建議常服逍遙丸、藿香正氣丸,仍從肝脾著眼。1964年7月中旬,該患者又介紹一肥胖者前來治療,探知其病未復發,并已恢復正常工作。
脾為生痰之源,《內經》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若脾虛則氣化失靈,清者難升,濁者難降,津液凝滯,瘀而成痰,所以治痰當先治脾,宜二陳湯加蒼術、白術為主。
取二陳祛痰化濕,茯苓淡滲走下,白術健中,中下分消其濕;大腹皮去皮里膜外之濕,冬瓜皮統治全身之濕,澤瀉、車前草使濕從水道而出。
方中又有香附一味,意在理氣,即丹溪翁謂:“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之意。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名中醫治病絕招》。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