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之前說要心無掛礙的活著。我知道你說的是對的,可是我怎么才能心無掛礙呢?我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反正就是感覺聽著有點道理,但是不知道該如何去操作。”
我回答:“其實你的心從來就沒有掛礙的。你的心從來就是自由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它停留。如果你的心有東西可以停留的話,那你還怎么能流利行動呢?那你還怎么走路呢?所以,你的心本就沒有掛礙。這也是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
那掛礙的是什么呢?掛礙的是你對念頭和想法執著。什么叫執念,就是你執著于那個念頭想法,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掛礙。當你放下對于念頭想法的執著,不被念頭想法所迷惑,哪里還有什么要放下的呢?不去掛礙念頭想法的當下,就是活在當下。”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問師父,說:“師父,都在說開悟、開悟。我想問下您,到底開悟是什么呢?”師父回答:“開悟啊,其實很簡單,開悟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這下小和尚就困惑了。
他問師父:“那照您這么說,我豈不是已經開悟了?因為我從來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啊。那我和您沒有區別啊。”老和尚笑了笑,說:“行為是一樣的。我們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但是你吃飯的時候在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在想著吃飯。雖然你的身在吃飯,可是你的心卻跑去了睡覺。怎么能和我一樣呢?”
小和尚突然有所領悟說:“哦,師父,我知道了。吃飯的時候,心在飯上,與飯在一起。睡覺的時候,心就在睡覺上,與睡覺在一起。”
“是的”他師父說。行為上是一樣,但是一個是與當下的發生同在,而另一個卻已經跑到虛妄的念頭中去了。所以,能一樣嗎?
講起這個故事,我突然想起一個真實的事。王陽明應該算是我們古代的圣人吧。這大家應該都會承認吧。他有一首答人問道的詩。這首詩的取名也是夠隨意的,就叫《答人問道》。
顧名思義,就是別人問他,什么是道,道的表現是什么。他說:“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這首詩是有據可查的。和上面的那個故事簡直是如出一轍。都不需要翻譯,字面意思和我們現代文沒太大區別。就是什么是道呢?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樣修行就會越來越好。但是我告訴你們是這樣,你們卻根本不會相信,反而要在外面去求一個所謂的道。
為什么說饑來吃飯倦來眠就是修行呢?其實就是說的是活在當下,心無掛礙。該干嘛干嘛。
這首詩也是對治抑郁癥的不二法寶。很多抑郁癥朋友總是說:“我抑郁了,沒心情,所以啥都不想干,自己一個人呆著。”可是這樣越呆著,人的胡思亂想越多。還不如像王陽明說的那樣,該干嘛干嘛,管它什么抑郁。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反而就走出抑郁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