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抑郁的朋友經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動力去做事情,于是停止了一切活動。他或許是覺得要等到自己有動力了,才能去做事。
但是,通常是因為抑郁,導致的沒有動力。同時,沒有動力做事,效能感降低,又會反過來導致抑郁的加重。兩者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也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這種等待通常是沒有結果的。
因此,想要擺脫抑郁,就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先讓自己行動起來。
也許很多抑郁的人會說,抑郁的痛苦一般人無法體會,自己也想動起來,只是被深深的無力感困住了。
是的,很多抑郁的人需要給自己積蓄力量。這是沒有問題的,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是,問題就在于,很多人就算每天什么都不做,真的會心安理得地躺著過一天嗎?答案是不會的。他會在自己什么都沒有做的時候,內心不停的指責自己:“為什么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真沒用”“為什么別人都能好好的享受生活,我卻得了抑郁癥”。此時看似在休息,身體上什么都沒做,內心卻一刻也沒有停止內耗。這些內耗只會消耗掉更多的能量,讓你更加什么都做不了。
那么,我們就要看一下,我們的動力是如何消失的?又該如何找回行動的動力呢?
首先,抑郁的人通常對自己做事都是高標準,嚴要求。
開始做事前,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很高的目標。要求自己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才算把事情做好了。有時,這些目標要求必須是完美的,沒有錯誤和失敗的。但是事實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也不存在從不犯錯的人。因此,在這個高目標的要求下,人很容易因無法達到心里預期而感到挫敗。一旦出一點差錯,就開始批評自己,貶低自己。可能還會因此以偏概全,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這種自我打擊,會讓人產生消極挫敗的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對于事情的改善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頭腦中那些要求你完美的聲音,并沒有給予你支持。甚至在你做的很不錯的時候,它都不會說你做的不錯。而是會讓你感覺一山更比一山高,永無止境,永遠也達不到它的要求。不管做的如何,都會一直處于一種挫敗的感覺中。慢慢就會缺乏做事情的動力。
因此,我們首先要降低自己的目標和要求。這些標準要和我們的能力相匹配,可以在我們稍稍努力就可以達到的范圍。而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例如,你可以要求自己每天看一頁書,而不是一本書。另外,對于自己的出錯和失敗,要給予接納和支持。這種把所有的過錯都歸因到自己身上,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需要你去覺察它并改正它。
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到自己身上,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總是在尋找自己的原因,總是在譴責自己,覺得自己太笨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這些苛責聲中,通常伴隨著和他人的比較和評價。“為什么別人穿的衣服比自己好看”“為什么別人總是能自信的交流”“為什么別人總會有一些新穎的觀點和想法,自己卻沒有”“為什么別人能力很強,自己卻什么也做不好”。
當你留意自己頭腦中的這些想法時,會發現自己從早上起床開始直到晚上睡覺,這期間你會把自己從頭到腳,從里到外都和別人比較和評價一番。覺得自己處處是缺點。什么都做不好。簡直一無是處。
頭腦中這些負面的聲音一直喋喋不休,不停地在批評、打擊和否定自己。這些苛責的聲音并不會激勵自己,只會讓自己在打擊聲中逐漸消沉。
這時,我們要對頭腦中的負面想法和評價保持覺知,知道它們又出現了,你只需保持平等心,不去認同它們,只是對目前發生的一切保持覺察和平等心。
可以通過《情緒自救》書中的“觀息法”練習,覺察自己頭腦中出現的那些苛責的想法,并保持平等心和接納。(強烈建議抑郁的朋友去練習“觀息法”,培養平等心,你就能戰勝抑郁)
想法也只是想法,并不是事實。慢慢你會感知到,“我”是一個更廣闊的存在。超越了所有的好的或是不好的想法的一種存在。你可以不被所有想法所控制,你只是根據當下的情形做出反應而已,這里沒有對錯。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那些不清晰的目標,讓自己無從下手。當你心里想著,我要完成很多事情,且感覺這些事情都很困難的時候。這時人往往會用拖延來應對。因為這個目標給自己帶來了壓力,于是會選擇看劇或是吃零食來緩解內心的壓力。于是出現一邊內耗,一邊拖延的情況。
當你把這些壓力真正去看清楚的時候,它就變的沒有想像中那么困難了。當我們把目標量化、細化之后,轉化為可以執行的具體內容之后,能更容易上手操作。
例如:你今天的目標是打掃房間。可以先從把茶幾上的水漬擦一下開始入手。然后,一步步把茶幾上的東西歸類放好。從一步步細小的動作開始。當你做了幾分鐘之后,可能感覺會越來越好,也會越來越有動力做下去。
也許一開始并不是因為感覺好,才去做事的。而是在做的過程中,感覺才越來越好的。因為,當你看到自己打掃的成果后,會產生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會推動我們繼續做下去。最后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喜悅和成就感。
當自己每完成一件任務之后,給自己一個獎勵。這個獎勵可以是你在沒有抑郁之前最喜歡做的或是最享受的一些事情。我們要學會鼓勵自己,用實際行動愛自己。
以上幾點,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去做,反復去覺察和行動。當正面的思維行動增多之后,我們的抑郁就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