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顯示,我國吸煙人群超過3億,15歲及以上人群吸煙率為26.6%,其中男性吸煙率高達50.5%,如此龐大的吸煙群體,為煙草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卷煙是目前最主要的煙制品,其生產銷售幾乎覆蓋全國各地,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卷煙生產和消費國家。2021年我國生產卷煙24182億支,較2020年增加319億支,卷煙產量保持穩中有升。
同時我國煙草行業實行“統一領導、垂直管理、專賣專營”的管理體制,由國家煙草專賣局、中國煙草總公司對全國煙草行業進行集中統一管理。自2015年5月10日起,卷煙批發環節從價稅率由5%提高至11%,并按0.005元/支加征從量稅。稅率調整對15/16年的煙草行業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但很快就恢復過來。具體來看,2021年稅利總額和上繳財政總額分別達13581億元和12442億元,皆創歷史新高。卷煙作為我國稅收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有力保證。自2017年開始陸續推出多項政策規范行業健康發展,其監管重點圍繞保護未成年人不受新型煙草侵害展開,2019年底規定禁止線上銷售電子煙產品,2022年《電子煙管理辦法》和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出臺,規定禁止銷售除煙草口味外的調味電子煙產品,電子煙回歸煙草本源,同時強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HNB方面,2017年初國家規定將IQOS、Glo等多款新型煙草產品納入卷煙鑒別檢驗目錄中,即HNB與傳統卷煙相同,也需遵循煙草專賣制度,目前HNB在國內尚未放開銷售。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煙標市場競爭態勢及行業投資前景預測報告》煙標是指煙草制品的標識,俗稱煙殼,煙盒。收藏中所稱的煙標,通常是指香煙的直接包裝盒皮,俗稱煙盒皮、煙殼等。從煙標產業鏈來看,上游主要包括造紙、紙制品加工、油墨、電化鋁(燙字)等,發展均比較成熟,原材料供應充足,屬于充分競爭行業,價格體系也相對透明。煙標企業下游面向卷煙行業。由于卷煙與煙標的配套性,卷煙行業發展狀況對煙標行業的產品結構、需求規模、發展速度有顯著影響。煙標作為卷煙包裝材料,不僅承擔著形象展的功能,還是產品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的重要載體,具備高附加值。相較于包裝印刷中諸多子行業,煙標在外觀和防偽設計、包裝材料選擇、印刷工藝應用等方面要求更高,包括煙標的平整度、光滑度、耐磨性、熱封性、膜切和套印精度等諸多指標。為達到防偽目的,煙標設計中大量采用復雜的網點層次、專色的精美標識圖案;生產材料方面廣泛使用“熱敏顯像”、“光敏成像”等防偽油墨,此外還在印刷過程中采用定位防偽、激光全息、浮凸印刷技術和特殊熒光化合物涂料等,大幅提升了煙標制作的難度。卷煙作為煙標生產鏈的下游產業,產量持續處于較高水平,對我國煙標行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帶動作用。從煙標市場規模來看,行業逐年增長。據統計,2021年我國煙標行業市場規模達到370.1億元,同比增長4.37%,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達到430.4億元,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從煙標單價走勢來看,我國煙標價格基本保持穩定上漲態勢。據統計,2021年我國煙標單價為3.1元/條。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卷煙品牌市占率提升,帶動煙包集中度提升。我國從2002年開始密集出臺政策推進“三產剝離”,催化煙草行業主輔分離加速,龍頭企業扮演行業整合者角色,煙草重點品牌市占率不斷提高,2013-2021年CR5從23.7%提升至28.7%。具體來看,我國煙標行業市場集中度較為分散,僅有兩家市占較多的企業,分別是勁嘉股份(8.3%)、東風股份(7.0%)。目前我國煙標行業市場占有率較高、規模較大的企業主要為東風股份和勁嘉股份,兩家公司均成立于廣東省,成立時間較早,主要從事包裝印刷品和材料的研發生產。從兩家公司煙標業務經營情況來看,2021年東風股份煙標業務營收24.6億元,勁嘉股份業務營收為23.0億元。從煙標業務銷售情況來看,東風股份2021年煙標銷量達到332萬大箱,勁嘉股份煙標銷量為342萬大箱。隨著卷煙產品品牌結構不斷升級,煙草客戶對煙標產品的防偽技術、環保要求、設計與品牌傳達力要求日益提高,煙標生產企業的經驗與資質、研發創新能力、設計能力愈發重要。同時受煙草客戶持續推進降本增效及招投標政策的影響,煙標印刷包裝行業也在持續進行行業調整,行業內設計服務能力強、技術水平高、質量控制嚴、響應速度快、能滿足不同卷煙品牌煙標印刷需求的優質龍頭企業將會獲得較好的發展機會,而且在卷煙產品品牌結構升級的背景下,煙標產品通過相應的結構提升以及工藝技術的優化,產品單價及利潤水平也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華經情報網隸屬于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制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游、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領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