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卡片筆記寫作法》的第二章后,我花了兩倍的時間整理讀書筆記,這一章內容真的特別重要,理清了我過往對“寫作”的認知誤解。
不賣關子,有效寫作的4個基本原則如下:
1、寫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2、簡潔是最重要的
3、沒有人完全從零開始寫作
4、讓工作推動你前進
為什么要寫作?
在《卡片筆記寫作法》中,作者說了這么一段話:
“在學術界,沒有所謂的私密知識。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沒想法,而無法重視的論據也根本算不上論據。如果想把一個研究成功公之于眾,就需要把它寫出來,供人們閱讀,以此傳播下去,否則這個成果沒有任何意義。”
有的想法沒有說出來,只有自己知道,相當于沒想法。這就是寫作、分享的重要意義所在。
為什么說寫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呢?
寫作與學習或研究密不可分,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當我們開始學習或研究(輸入)時,我們就開始“寫作”了。這就意味著,雖然寫作是最重要的事,但它并不會減少輸入工作的時間。
我以前一直將寫作視為一個獨立的項目,也會認為如果我想寫一篇文章,勢必會減少閱讀、學習的時間。自從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我錯了。
當我們帶著“寫作思維”進行閱讀、學習等輸入工作時,也同時啟動了寫作的工作流程。輸出一篇文章,是寫作工作流程中的最后步驟。
那么如何帶著寫作思維去閱讀呢?我的理解是:
1、辯證思維,時刻保持與作者的交流,不斷提問題、回答問題;
2、學到的知識該如何為己所用?
3、所學的知識是否與知識體系關聯,能否納入其中?
帶著寫作思維學習有什么好處呢?我從書中提煉出這3點好處:
1、學習更細致,容易進入心流,因為大腦隨時保持思考狀態,所以也會更加專心,注意力集中,不會犯困;
2、更容易記住要點;
3、這是提升思考力的一種刻意練習。
《卡片筆記寫作法》書中給出了培養了寫作思維的最佳境界:
“那些已經通過寫作培養了思維的人,則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當下感興趣的事情上,只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就能積累大量的素材。這些素材會集中在他們經常回顧的問題上,從而不會太過偏離自己的興趣。”
這個好處真是太讓人心動了。
當我把寫作思維和我熱愛的事情結合在一起,那么當我在做感興趣的事情時,我并不用擔心寫作時間變少了,反而我會自然獲得大量的素材。
比如旅游的人,用心記錄沿途風景,就是天然的素材庫。比如烹飪美食,美食的誕生過程也是一個最佳的素材發源地。
對于卡片筆記法來說,何為“簡潔”。我認為有3個要點:
1、筆記格式標準化。
2、只有2類卡片盒,分類明確。
3、不書上寫批注,直接寫在卡片上。
卡片筆記里有4類筆記:
1、閃念筆記
為了“留住”轉瞬即逝的靈感,就像一個備忘錄,提醒我們還有一個想法沒來得及詳細闡述。
當天或兩天內查看是否仔細闡述后歸入永久,或是已經無用了直接丟棄,但切忌一直留存。
2、永久筆記
永遠不會被扔掉的。
筆記的內容需要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應該是一篇包含實際思想或觀點的獨立文本,讓人會忘了取自哪里,當時的上下文內容是什么,但仍然可以理解它們。
3、項目筆記
與某個特地項目有關,結束后要么存檔要么丟棄。
4、文獻筆記
容易與永久筆記混淆,最大的區別是,文獻筆記無需獨立,內容簡短,指明來源,可以通過卡片去找到內容的上下文。
通常來說,只需要2個卡片盒:
主卡片盒,存放永久筆記;
文獻卡片盒,存放文獻筆記。
卡片盒不宜過多,符合簡潔的要求。
盧曼不在文本中的句子下劃線,也不在空白處寫評論。
他會將文中引起注意的觀點在一張卡片上做簡要筆記,卡片背面寫書目信息:書名,頁碼。這就是一張文獻筆記卡片。把卡片放進盒子前,他會閱讀卡片內容,思考其與自己的思想的相關性,然后寫在永久筆記卡片上,放入主卡片盒。
書上的這段內容給我極大啟發,這就是刻意練習卡片筆記的方法:不在書上批注,直接寫在卡片上。
筆記直接寫卡片,能直接鍛煉出2個能力:篩選的能力,這個觀點是否值得我寫在卡片上;簡潔的能力,手動書寫,當然越簡短越好。
當然這里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解,運用卡片筆記法,需要選對書。盧曼所選的書大概都是社會學書籍,理論、觀點、案例豐富,很適用于卡片筆記。如果閱讀雞湯書、小說、散文,那么就未必適用了。
如果今后閱讀理論類書籍、經典致用類書籍,就可以刻意練習卡片筆記法。用卡片筆記來搭建知識體系,也十分適用吧。
“從一張白紙或者空白的屏幕開始寫作,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誤解。”
我從《卡片筆記寫作法》一書中學到一個重要觀點:“從零開始寫作”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寫作,是一個自動完成的程序。
在《卡片筆記寫作法》一書中,作者提到卡片盒的最大優點就是,當卡片盒中的筆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產生群聚效應,這時候寫作主題就自然而然浮現出來。
同時,每個主題都自動鏈接著對應的材料,觸手可及,無需大費周章去收集素材了。
為了達到這個完美的境界,我們需要做些什么呢?
拿著筆閱讀,把思想的發展落實到紙上;整理卡片,嚴肅對待放入卡片盒的每一張筆記;新筆記要在卡片盒里尋找關聯,給予卡片編號……
隨著卡片盒主人的不斷學習,卡片盒也在不斷成長。
所有筆記會自下而上組織起來,自覺形成某一個筆記群,由此產生群聚效應。這就是寫作的“1”。
所以,有效寫作并不是從“0”開始,在落筆前,其實就已經有“1”來推進我們寫作了。
工作時我們常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做不喜歡的事情,感覺工作消耗能量,筋疲力盡;第二種是當我們進入工作狀態,覺得充滿活力,很有動力,這種狀態下工作帶來幸福感。
《卡片筆記寫作法》書中說:“只有當工作本身就是激勵時,驅動力和獎勵才能可持續動態循環,從而推動整個任務前進。”
無論是工作,還是業余時間的學習,我們都需要在其中設置反饋循環。這對驅動力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從反饋循環中體驗到的成就感,能極大地激勵我們前進。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其著作《終身成長》里提到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積極尋求并接受反饋。固定型思維害怕且回避反饋。建立一個可反饋的循環系統,有利于保持成長型思維。
以閱讀為例,可以有3個反饋程序。
1、拿著筆閱讀,在閱讀時隨時記錄想法,有助于我們快速抓住想法,用自己的語言寫下讀書筆記,能有效檢驗我們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還能提高表達能力;
2、將筆記存入永久筆記時,檢驗我們是否表達清楚了,筆記內容是否是完整的內容;
3、尋找新筆記與舊筆記的關聯,關聯成功能帶來正面反饋。
我認為在閱讀時寫筆記,就是一個特別好、小的循環反饋。
在堅持做筆記的過程中,我們篩選內容的能力提升,閱讀效率也隨之提升;閱讀效率越高,能讀的書籍就越多,學到的也就更多。
這就是一個良好、自動的能力循環,令人感到動力十足。(想想就覺得開心)
想要在讀書筆記中建立正面的反饋循環,要做好這兩點:
1、永遠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理解去寫筆記。刻意練習提高寫筆記的能力,是觸發正向反饋的關鍵。
2、尋求關聯。筆記不是單純的記錄,卡片盒也不是簡單的筆記集合,我們需要通過關聯,讓筆記與筆記,想法與想法之間產生更深層次的見解——洞見。
“使用卡片盒,與其說是為了提取具體的筆記,不如說是為了指向相關的論據,并通過讓思想交融而產生洞見。”
卡片盒的成長不是線性增長,而是指數增長,這就是卡片盒的威力。
總結一下,當我們當進行“輸入”性質的工作時(閱讀、看演講、聽課、研究等等),帶上寫作思維,此時“寫作”的工作流程就開始了。
刻意練習卡片筆記的做法,就是不在書上批注,而是用正確的方式直接寫在卡片上。當卡片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主題會自動浮現,卡片盒也主動奉上同主題的材料。
筆記是很好的反饋循環系統,無論是聽課筆記、讀書筆記、還是演講筆記、電影筆記,只要正確寫筆記,就能觸發正面反饋。正面反饋會讓學習本身成為激勵,有利于我們更專注、更開心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