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靳拾柒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國內乳品在朝著更高品質的方向發展,消費者需求也從“喝上奶”轉變到了“喝好奶”。
而國家優質乳工程是一項推動和解決我國消費者從“有奶喝”向“喝好奶”轉變的民生工程。
哪些企業在實踐優質乳工程?
據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長顧佳升介紹,截止到2019年9月,全國共有25個省份,50家企業在實施優質乳工程。
新希望、三元、光明、燕塘、花花牛等多家乳企都已取得優質乳認證,各家企業的“優質乳”產品,也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2016年9月,新希望乳業成為全國優先通過中國優質乳工程審核的乳企,目前其優質乳已覆蓋西南、華北、華東等重點大城市。
新希望優質乳明星產品為“24小時鮮奶”,憑借自身區域型乳企的優勢,將牧場及工廠均設置在距離城市24小時的“鮮半徑”內,同時還打造了完整的運輸冷鏈,確保這款鮮奶產品從生產到下架的時長不超過24小時,當天未售完的鮮奶需要全部下架。
燕塘乳業自2017年3月全面啟動優質乳工程以來,通過組建專業項目團隊,并在優質乳聯盟專家組的指導下進行了優化、完善,實現了覆蓋飼草種植、奶牛養殖、生產加工、品控檢測、冷鏈物流、立體終端的全鏈條提升。
直至2018年4月22日燕塘乳業成功通過驗收,致力打造特色一體化全產業鏈,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理。
花花牛乳業于2018年9月正式啟動優質乳工程項目,至2019年7月順利通過優質乳工程驗收,成為中國第28家優質乳工程達標企業。
花花牛優質乳代表產品——花花牛巴氏鮮牛奶,在嚴格把控巴氏殺菌乳內控標準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牛奶中的活性營養物質,得到了國家奶業創新團隊的認可,順利通過了優質乳工程驗收。
與其他食品相比,奶類產品是更加鮮活的食品,含有種類繁多的活性營養因子,但是這些活性營養因子極易受到過熱加工、遠距離運輸和長期保存的影響而失去活性。所以優質奶只能產自本土奶。
除上述提到的企業及產品之外,光明優倍、輝山鮮博士、長富巴氏鮮奶、風行鮮牛奶、衛崗至淳鮮牛奶等都是市場上“優質乳”的代表。
顧佳升稱“實施優質乳加工工藝標準化監管,能夠消除企業隨意改變工藝的亂象,確保為消費者提供營養豐富、安全可靠的優質乳制品,是優質乳工程的保證。”
倒逼乳企構建優質產業鏈
資料顯示,國家優質乳工程是國家農業部授權“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業創新團隊”針對中國奶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專項研究項目。
早在2014年顧佳升就指出,我國奶業克服面臨難題的辦法只能通過市場來求得。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法則也很簡單:“人無我有,人有我好”,本質上是揚長避短。
國家優質乳工程通過以巴氏鮮奶對全產業鏈體系的高標準要求,倒逼乳企構建優質全產業鏈質量管理體系,對牧場、工藝和管理制定高標準。
國家優質乳工程項目通過重點普及以巴氏工藝加工的巴氏鮮奶,回歸牛奶特有的天然活性營養消費價值。
在我國現行有關液態奶制品的國家標準里,巴氏鮮奶必需以生鮮奶為唯一原料,采用72℃-85℃的恒溫殺菌,在殺滅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時完好地保存了營養物質和純正口感。
巴氏奶從離開生產線,到運輸、銷售、存儲等各個環節,都要求在4℃左右的環境中冷藏,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會導致細菌的重生和牛奶的變質。而且巴氏奶的保質期比較短,一般為7天左右。
對此,顧佳升表示,優質奶只能產自本土奶,且做好巴氏鮮奶將是中國奶業得以存在和發展可靠選擇,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巴氏鮮奶一定會引領新鮮潮流。
相關數據顯示,2018 年 7 月 - 2019 年 7 月,低溫鮮奶的銷售額增幅達到 19.5%,鮮奶的國內市場滲透率為 33.63%,比上年同期提升 149%,處于連年上漲的態勢。且與歐美等發達國家 90% 的市場份額相比,國內巴氏奶 14% 的市場占有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據了解,“國家優質乳工程”不僅推進了巴氏鮮奶發展戰略,提高了乳制品的產品品質,還創建了優質乳標識制度、升級奶牛養殖技術、實施乳制品加工工藝標準化監管三大體系的建設。
優質乳標識制度的創建、運用和監管是“國家優質乳工程”的核心內容和首要條件。
優質乳標識的含義是要求每一盒乳制品包裝上都要明確標識原料奶的質量等級和加工參數,未來消費者只需要憑借牛奶包裝上的分級標志即可分清牛奶的具體等級,真正實現明白消費。
這既是實現消費者知情權的基本法律要求,也是引導乳品加工企業把大量廣告投資用于收購優質原料奶的有效措施,也是國際上發展優質乳的成功經驗。
中國奶業的根本問題
2008年以來,中國奶業持續出現負增長,且進口乳制品年增長率超過30%。
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奶業質量安全狀況依然不穩定,又有一些借機炒作,夸大危害,抹黑國產乳制品的聲音存在,導致廣大消費者對國產乳品心存疑慮,消費信心低迷。
二是長期以來我國奶業鏈中利益分配嚴重不平衡,奶農處于弱勢地位,效益一直偏低,造成優質奶源供應不足。
三是過度依賴進口,將導致我國奶業失去了技術創新和經濟效益的制高點。
2017年,我國進口乳制品247.1萬噸,折合生鮮奶1484.7萬噸,占國內產量的40.6%。進口沖擊已經成為導致我國奶業反復出現限收拒收、倒奶殺牛的直接原因,對國產奶業健康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顧佳升表示,進口奶在原產國可能是優質奶,但是漂洋過海后就很難再是優質奶。面對進口沖擊,中國奶業的根本問題是方向。一個不能扛起優質發展大旗的產業,是沒有前途的產業。
而優質乳工程解決了方向問題,讓國產奶等于優質奶,引領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市場供應優質巴氏殺菌乳。
為了提振國內奶業,國家先后出臺政策扶持奶業發展,使奶業振興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2017年,農業部等五部門印發《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規劃指出,奶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產業,奶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和作用意義重大。
2018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農業農村部也提出質量興農、高質量發展和優質發展的要求。
2019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
優質乳,以其自身特點和價值,承載著提供優質鮮活營養、保障消費者健康的期望。為推進國家奶業振興、健康中國戰略持續貢獻力量。
《乳業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