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女性和一位母親,一直和緊張、焦躁做斗爭,也一直自我反省,對孩子少些安排和嘮叨,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
安排和管控,可能會產生暫時的作用,但往往會帶來焦慮反彈和壓力,更重要的是很難讓孩子產生自主性。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渴望有更多空間,容易產生叛逆情緒。周末去醫院,對不在家的這段時間,總想全面了解孩子的動向。看到兒子還在看課外書,想到中考將近,忍不住問他有什么學習計劃。我知趣地打住了,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行為在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節奏前做了干涉。而這種擔心表現出來,像是一個領導的角色或者監視者。這樣做的結果是,哪怕是在父母面前,他可能做到好好學習,但不能做自己。想到這里,我不再把關注點放在他身上,而是回到自己身上,做自己的事情。一直都贊同父母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教育,忌耳提面命和瞎安排。父母在家里做自己的時候,孩子才能做自己。但做到這一步,對一位家長來說太難了。其實,孩子時刻都在觀察大人。而大人的行為會悄無聲息地傳遞到身邊的孩子身上。比如,早上上班捎他去學校,出門前會看一眼家里的燈是否關了,順手關上。有一次,他發現我忘了這件事,跑去把燈關了。所以,在教育中,一個大人的自我成長和修養遠比說什么重要得多。一個家的情緒是流動的,焦慮可以傳染,平靜同樣可以。電影《朱諾》里父母和朱諾的相處模式,讓我感覺很動人。
朱諾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總能做自己。因為父親在做自己的事,看到女兒有什么問題時,會適時提醒她一兩句,關心但不控制,他相信她可以自己做到。繼母和父親關系融洽,平時和朱諾之間既不討好,也沒有敵意,互不干涉,同樣在朱諾遇到困境時給予關心和陪伴。所以,當16歲的朱諾發現自己意外懷孕時,她知道家人是港灣,敢于向父母求助,父母依然沒有控制,更多的是關心和一起面對解決難題。懷孕讓朱諾承受了本不是她這個年齡承受的壓力,但這些并沒有打垮朱諾,更多的是讓她得到了成長。成為家中的非焦慮臨在,平靜地處理問題,這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我們吃過太多的苦,所以不愿看到孩子像我們一樣吃苦,總想把各種經驗告訴孩子。其實,關于吃苦問題,這個苦避免了,會有另一個苦等著你。被灌輸學好才有出路的思想由來已久。所以,我們對勝任需求格外關注,渴望勝利,向往成功,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歸屬需求和自主需求。自主需求讓一個人可以做自己,而歸屬需求可以讓他有安全感,一個人的內驅力離不開歸屬需求和自主需求。那么,家長如何才能讓自己成為那個非焦慮臨在,盡量成為平靜的傳遞者呢?
首先,要活好自己。
金惟純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表示,只有做好了自己,別人才會主動向你身上靠。孩子也一樣,愿意從你身上學習。
那種自己沒做好一二三,卻總想指揮孩子四五六的做法,本末倒置。
當然,活好自己幾個字說出來容易,做到卻不易。
許多家長焦慮,是因為總關注孩子的成績,甚至成績成了和孩子唯一的對話。
但是如果角色互換一下,可能會知道這樣多可怕。
下班一回到家,就有人問你:
今天在單位表現好嗎?
你這個月能賺多少錢?
領導表揚你了嗎?
……
如果,我們無法忍受別人這樣對我們,那么,就不要輕易這樣對身邊的人,特別是對孩子。
其次,焦點位移。把焦點從放到孩子身上到放到自己身上。
比如,回家后從一直追著問孩子成績的做法到談這一天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引導孩子主動談他自己的成長。
當然,情緒上頭的時候還是免不了的,在要發作的時候,分享兩個簡單又易操作的小方法供參考:
方法一:開口前先到樓下轉一圈。
冷靜一下,問一下你要說出來的話是否能起到增加信任的作用。
問問自己如果孩子是你的同事或者朋友,你會如何處理?
我們在同事朋友面前做事總能掂量后果,不隨意批評和挑剔,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卻做不到。問問自己就不擔心在孩子面前,因此失去信任和尊重嗎?
方法二:在話說出口前數到12。
這個過程可以把壞情緒做一個緩沖,過濾掉一些負面情緒。這樣說出的話不至于讓自己后悔。
以上,是我最近讀書、交流以及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和觀點,方法不一定對所有人有用。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
愿我們先長成大人,活好自己,成為那個平靜的傳遞者。也愿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的主人,自愿成長。
《自驅型成長》 作者:威廉·斯蒂克斯洛德&奈德·約翰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