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史是中國各民族包括當代民族和古代民族歷史的總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現在全國有五十六個兄弟民族。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祖國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民族史包括中國古今各民族的族別史,各個地區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專史和民族關系史等項目。
中國歷史上民族眾多。大約從一百萬年以前起,遠古的人類就已經勞動、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在云南元謀、陜西藍田、北京周口店、山西苗城、貴州黔西觀音洞、河南三門峽和湖北大冶等地發現的古人類遺骸、遺物和遺址,揭示了中國各民族歷史的序幕。
到了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居住在中華大地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體,從文化遺存來看,已表現出不同的系統特點。簡單說來,在北方,主要是長城以北,從東北沿蒙古草原到西北的寧夏、甘肅、新疆以至藏北高原,以細小打制石器為特征的細石器文化,是北方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文化。它們的特征一致,地域相連,統一構成了我國北方草原、沙丘、高原地帶從事游牧和狩獵的古代民族的文化。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是古代漢族祖先農業經濟的文化。在南方,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的以印紋陶和有段石錛(平頭斧)為特征的“百越文化”,是古代南方各族的農業經濟文化。此外,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的其他系統的新石器文化,大抵都是我國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原始公社時代的遺存。這些大量的、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已遍布中華各民族先民的足跡。由于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的差異,各地區的文化表現了各不相同的特色,但又不同程度地表現了同中原文化的內在聯系。從這一時代起,中華各族人民的祖先,已為逐步形成多民族的國家開始奠定基礎。
早在傳說時代,中國境內已存在許多民族。當時,居住在北方的人被統稱為狄,其中大漠南北的葷粥是北方強族,東方之人被統稱為夷,分布在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南方之人被統稱為蠻,包括九黎和三苗等西方之人被統稱為戎,其中羌族在黃河和湟水之間。在中原地區,炎帝之族先進入黃河中游,后來黃帝之族也遷徙到這里,兩族逐漸融合。
傳說中的炎帝是上古姜姓部落首領,一說即神農氏。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黃帝之族原先游牧于北方。虞、夏二代尊黃帝為始祖。舜時的少數民族,西有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有山戎、發、息(肅)慎,東有長夷、鳥夷,南有交趾等。傳說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由四方部落首領推舉舜為繼承人。禹的繼承人皋陶,偃姓,是夷族。皋陶死后,伯益被預定為禹的繼承人,也是夷族。夏帝啟死后,五子爭立,夷人后羿、寒浞曾“因夏民以代夏政”,先后統治中原達數十年之久。所以在華夏族的祖先中,很早就包括一部分原屬羌、夷等族的成員。
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二二一年)。黃河流域的居民歷經夏、商和周三代,不斷吸收周圍羌、夷、戎、狄、苗、蠻等族的成份,逐漸形成華夏族。同時,東方九夷、東北肅慎、南方苗蠻、西方和北方的氏、羌、狄等族,與華夏族的聯系日益加強。殷商稱周圍的少數民族為“方”,如西北的吉方、土方和鬼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王武丁同各方國接觸頻繁。周人原在戎狄之間,早期與羌族姜姓部落通婚。周朝始祖棄即為有邰氏之女姜嫄所生。及周武王伐商封,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少數民族都派兵參戰。周初,分布在黑龍江流域的肅慎已是周朝的遠方屬國,向武王獻楛矢石弩,成王時又來朝賀,成王使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周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周圍少數民族產生巨大影響。這一時期西北戎、狄和西南巴、蜀等族的銅器都模仿周人。同時,少數民族對周朝也有重大影響。在推翻已經腐朽了的西周王朝時,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幽王,于是周室衰微而東遷,進入春秋時代。
春秋時,南蠻中的群蠻、百濮、盧戎等居于長江和漢水流域。東夷大多在今山東和淮河流域,有萊夷、淮夷、群舒等許多分支。北狄在今河北境內有屬于赤狄別種的甲氏,屬于白狄別種的鮮虞(后來建立中山國)、肥和鼓等。西方既有大戎、小戎、犬戎、姜戎、茅戎等西戎,也有白狄和赤狄。赤狄(潞氏)等大多在今山西境內。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與華夏族雜居,雙方關系密切。據記載,這一時期“渭首有狄、?、邽、冀之戎,徑北有義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驪戎,伊(水)、洛(水)之間有楊拒、泉皋之戎,穎首以西有蠻氏之戎。當春秋時,間在中國,與諸夏盟會”(《后漢書·西羌傳》)。
春秋時有齊、楚、秦、晉、吳、越六大強國,北方諸國稱其中吳、越、楚三國為蠻夷,視秦為戎狄。
江南的吳國,原為“斷發文身”的少數民族地區,傳說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南來,與當地民族結合,逐漸形成了兼有商周和當地特點的文化。吳國的南方為越國。吳、越對我國東南地區的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長江中游的楚國,周人稱之為荊蠻,成王封熊繹為子爵。熊繹的子孫立國號為楚,逐漸強大。及至春秋初年,熊通稱王,統率南蠻。楚國對于長江流域的初步開發,曾起巨大作用。
秦本西方小國,秦穆公得戎人由余輔佐,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戎人本無君長,夏末及商周之際,一部分戎人從征有功,商、周天子授予爵位,以為藩服。西戎中的羌族原以射獵為生。公元前五世紀羌人爰劍從秦學得農業知識,教本族人耕種和牧畜,群眾敬服,推為首領。從此羌族逐漸興起,成為西方強族。秦人和西戎諸族(包括羌族),在共同開發祖國西北的事業中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戰國時代,秦滅蜀、巴兩國以后,對川西和川東的少數民族實行寬厚政策。
戰國時楚為南方大國,楚威王取越國浙江以西之地,又遣將軍莊蹻率軍遠入云南,擴地數千里。后來莊蹻建國,自稱滇王。楚國疆土遼闊,境內有苗族、華夏族和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在各族人民彼此影響,互相交流的情況下,南方諸族文化和華夏文化相融合,產生了絢麗多彩的楚文化。楚統一南方,為后來秦漢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
在北方,各國逐戎狄遠離中原。匈奴逐漸成為我國北部的強大游牧民族。趙武靈王向北方少數民族學習,“胡服騎射”,建立騎兵,在軍事改革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總的說來,在戰國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中,秦和楚對歷史的貢獻最多,對少數民族的影響也最大。最后秦滅六國,統一天下。這是一個從分散逐步走向集中統一的厲史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許多戎狄蠻夷接受了華夏文化,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華夏文化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許多創造和成就。
秦朝(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前二七年)。中國開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后來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增設閩中(治所在今福州)、南海(治所在今廣州)、桂林(治所在今廣西桂平西南)、象郡(在今廣西西部及其鄰近地區)四郡。在北方,秦將蒙恬攻匈奴,取河南地(今內蒙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和陰山以南地區,設置三十四縣。淮河流域的東夷,長江流域的南蠻,閩浙粵桂的越人,西方諸戎,云貴一帶的笮、僰等族,都歸中央集權的秦朝直接統轄。國家的統一,郡縣的設置,對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各族社會生產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
漢朝(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二二年)。華夏族進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擴大形成為人口多達六千萬公元二年的民族,后來稱為漢族。這一人數眾多而又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對國家的統一發揮著主要的作用。
漢朝繼承秦代統一大業,至漢武帝時又進而北敗匈奴,西收西域,南轄南越和西南夷。
漢初,中國北部的匈奴控制從東北至西域的廣大地區。漢王室與匈奴和親,以緩和民族矛盾,避免國內戰爭,有利于各族人民休養生息。漢武帝時匈奴戰敗北撤,后來又遭丁令、烏桓、烏孫三族圍攻,內部五單于爭立,勢力衰落。公元前五十二年,呼韓邪單于朝漢稱臣,匈奴基本統一于漢朝。
西域三十六國,漢初受匈奴奴役。漢武帝派張騫使西域,同當地少數民族進行聯系。西征大宛后,漢置使者校尉領護西域各國。公元前六年改設西域都護,直接管轄“三十六國”。統一西域以后,漢族先進的冶煉鋼鐵、耕作灌溉和建筑等技術,文化和音樂,以及絲綢、漆器等特產,傳往西域各族;西域的文化與藝術,音樂與舞蹈,良馬,苜蓿,胡桃、葡萄和石榴等果品,輸入內陸。
漢朝在西北地區還先后設立河西四郡、護羌校尉和金城屬國,以保護與安置羌族,在南越故地設南海等九郡。這時,西南夷各族也紛紛歸附漢朝,漢在云、貴、川一帶置牂牁等八郡。東北的烏桓屬于東胡族。武帝時遷烏桓人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塞外居住,設護烏桓校尉。又置玄菟等郡管轄東北各族。
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附漢,內遷西河美稷縣。北匈奴一部分降漢,一部分西遷,剩下的十余萬落并入已遷至匈奴故地的鮮卑。鮮卑族首領檀石槐死后,族內各部互相攻擊。三國時,檀石槐部萬余落內遷并州、太原、雁門等郡,為魏國防守邊境。東漢名將班超在西域三十年,官至都護,深得當地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擁戴,是這一時期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代表人物。東漢末,大量少數民族遷居陜西一帶,與漢族雜處,形成了“關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分布狀況。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二二年至五八九年)。在這一時期內,除西晉曾統一全國半個世紀外,國家經常處于漢族和少數民族所建各王朝鼎立并峙和群雄割據的狀態,并且發生了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大同化的過程。
三國時期,孫吳和蜀漢分別對于東南(包括臺灣)與西南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諸葛亮對南中首領孟獲講誠信的政策使南人心服;分設建寧、云南、興古、永昌四郡,任命當地少數民族人士為官吏;命涼州牧安撫氐羌;改善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自東漢以來,我國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陸續內遷,魏晉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補充內陸勞動力的不足,也招誘和強制他們入居內陸。西晉時,北方幽、并、雍、梁、秦、涼等州,各族錯居雜處。西晉末“八王之亂”造成嚴重的戰禍、饑荒和瘟疫,各族人民群起反抗。一些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乘機起兵,建立政權。在這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發生了各族統治階級之間連綿不斷的爭奪戰,形成了長期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
當時,北方和西南等地出現了舊史所稱的“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入居中原的匈奴、鮮卑、揭、氏和羌族。十六國為成漢、二趙(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涼(前、后、南、北、西)和夏。另有冉魏、西燕和北魏的前身代國等。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有一部分是漢族政權。
十六國前期,前秦帝氐族苻堅重用漢士王猛,曾暫時統一北方。苻堅企圖進而消滅東晉,但淝水一戰,晉軍以少勝多,前秦潰敗瓦解,北方再度分裂。
十六國后期,出現的割據政權更多,并且更迭頻繁。這時,鮮卑族拓跋部崛起于代北,建立北魏。北魏統治者依靠漢族塢堡主建立基層統治網,并吸收大批漢族官僚和士族入朝為官,至太武帝時終于統一北方。
在這以后,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和南方的宋、齊、梁、陳四朝相繼對峙,形成了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歷史上有許多貢獻。公元四八五年頒布的均田令,影響深遠,經北齊、北周至隋唐,各朝都因襲其制。魏孝文帝從北方遷都洛陽,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推行改革和漢化,對于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原居北邊的匈奴、鮮卑、鳥桓、揭等少數民族,南遷中原的不下一百萬,后來他們和當地漢族人民逐漸同化。與此同時,大量漢人南下長江及珠江流域,促進了與南方各民族之間的往來、同化和融合。南北朝時,北方周邊的室韋、契丹、柔然、高車、突厥、吐谷渾和西域各族,同北朝保持密切的政治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南方的南、北蠻和僚、理等族主要從屬于南朝,一部分鄰近北方的有時也依附北朝。
隋唐時代(公元五八九年至九七年)。隋文帝楊堅的祖輩世代在北魏為官,深受鮮卑影響,其父是鮮卑宇文泰府兵十二大將軍之一,賜姓普六茹氏。楊堅從北周取得政權,進而滅南方陳朝。在經歷近三百年的分裂動亂以后,全國終于恢復統一。不久隋亡,唐立。
唐代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比過去更加密切。唐太宗對少數民族主要采取以恩惠撫和為主的政策。當益州奏報僚人反叛,要求派兵鎮壓時,他認為僚人居深山,有時出掠,不能當作反叛,如果地方官公平對待,自然相安無事,決不可輕動干戈殺害他們。他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加強了中原地區與西藏的經濟文化聯系。由于文成公主對漢藏友誼和發展藏族文化作出了貢獻,藏族人民長期以來一直對她懷有親切的感情和敬意。唐太宗手下有許多少數民族將領,他們得到重用,屢建功勛。許多少數民族久居長安。太宗授突厥貴族官職,“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長安者數千家”(《舊唐書·突厥傳》)。由于唐太宗對少數民族采取優待的政策,許多部落、部族相率內附。
唐朝在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羈縻府、州,由中央王朝冊封各地民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等世襲官職,成為唐朝的地方政權。全國共設羈糜府、州八百五十六個,普遍加強了中央王朝同各民族地區的聯系。
唐朝先后統一北方和西北的東、西突厥。唐太宗設燕然都護府統轄大漠南北各部,其中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各部要求從回紇往南開一驛路,稱參天可汗道,密切了內陸同北方各族的聯系。唐在東北的契丹族分布地區設松漠都督府,在靺鞨粟末部設渤海都督府,在靺鞨黑水部一帶設黑水都督府,在室韋地區設室韋都督府,在遼東半島設安東都督府。在西域南北分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在西南邊疆,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居住在中南和西南地區的俚、僚、五溪蠻、西原蠻、莫徭等族,則分屬于內陸各道、府、州。
五代十國(公元九七年至九六年)。唐亡以后,國家又處于割據狀態。五代指相繼在黃河流域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朝。十國指從長江流域到珠江流域的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閩、南漢、楚、荊南(南平)和山西的北漢。十國之中,吳與南唐前后相繼,前蜀與后蜀先后同在一地。五代中的后唐、后晉和后漢,以及十國中的北漢,為少數民族沙陀(突厥之別部)所建立。此外還有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國(后稱遼),白族建立的大理國。
宋遼金時期(公元九六年至一二七九年)。五代十國的多元割據結束以后,繼之出現的是宋朝先后同契丹族的遼朝、女真族的金朝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此外,還有黨項族(羌族之一支)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甘州回鵲,西域高昌與龜茲的回鵲,于闐李氏王朝,黑汗王朝(哈拉汗朝),吐蕃和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
宋和遼、金、西夏之間既有和平相處的時期,也曾一再發生戰爭。這些戰爭都是由各族統治階級發動的,戰爭雙方的勞動人民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受害者。戰爭中有正義的一方和非正義的一方。但是,雙方都是中國的民族,宋遼、宋金、宋夏之間的戰爭都是中國的國內戰爭。
在這一時期中,契丹、女真、黨項等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起,開發了我國北部的廣大地區,發展了社會生產,也創造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其中金代的文化基本上是宋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為元代的北方文化奠定了基礎。
元、明、清時期(公元一二八年至一九一一年)。蒙古族建立元朝,結束了宋、金、夏以及吐蕃、大理、回鵑等政權長期并立的局面,規模空前地重建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疆域的基礎。
從元朝開始直到現代,我國長期保持國家統一達七百年之久,在這期間即使出現分裂或割據,也都是暫時的和局部的。國家的長期統一,對于各民族的發展,對于民族之間聯系的不斷加強,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元朝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設立行中書省(行省),開創了以行省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建置,將現在內蒙、新疆、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都劃在有關行省范圍之內,并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臺灣。
與此同時,元朝在云南及其周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廣泛任用各族上層人物充當各級官吏,上起行省大員,下至州、縣、鎮吏,稱為土官。明朝進而在云、貴、川、康等地的各少數民族聚居區推廣土司制度,授各族首領以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等職,并在各族聚居的府、州、縣設立土官。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官隸屬于兵部,上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官隸屬于吏部,皆世襲其職,給予符印,并確立了承襲、等級、考核、貢斌、征發等制度。土司制度比羈糜府、州制度進一步密切了中央王朝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關系,但是仍舊保持少數民族統治階級對本族人民的奴役和壓榨。清雍正時在云南、貴州等省積極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其目的在于直接統治少數民族人民和增加賦稅收入,但是在客觀上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的過渡,加強了內陸和民族地區的聯系,有利于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土司制度的改變經歷了很長時期,直到民國時代在部分地區仍有殘存的土司,全國解放以后才徹底廢除。
明朝在東北女真等族分布地區設奴兒干都司,其下設衛和千戶所,至萬歷年間(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年)達三百八十四衛、二十四所。在東北的蒙古族分布地區設“兀良哈三衛”等衛所。在西藏設烏思藏都司。在今新疆東部、甘肅西部和青海西北部的少數民族地區設哈密等八衛。西域的別失八里,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后裔統治的地區。察合臺后王歸順明朝。后來別失八里政權改稱亦力把里。北方的元朝王室后裔各部,當時總稱為韃靼。明朝先后封韃靼的阿魯臺為和寧王,俺答汗為順義王。達延汗時曾以漠南、漠北地區為六個“萬戶”,分封子弟。后來各部分裂,相繼恢復對明朝的臣屬關系。明朝封瓦剌(西蒙古)首領為順寧王、賢義王和安樂王。這些邊疆民族都與中央王朝有密切的聯系。
東北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先世為明朝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各部后,受明封為都督金事、龍虎將軍,公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后金,割據遼東。皇太極繼位后,改女真為滿洲(滿族),改后金為清。一六四四年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大批滿人入關,形成滿漢雜居的局面。在長期相處、互相學習、共同斗爭的過程中,滿漢兩族人民的共同性愈來愈多。
清朝建立以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在北方和西北先后統一了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在西域先設伊犁將軍,公元一八八四年建新疆行省。在臺灣設臺灣府,屬福建省;一八又五年改為行省。清代莫定了現在我國各族人民所共有的疆土,中國各民族完全統一于祖國的版圖之內。
清代后期,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使我們的祖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共同命運和反對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壓迫的共同斗爭,激勵各族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一致對敵。
幾千年的漫長歷史表明,我們偉大的祖國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祖國的統一大業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少數民族開發和保衛了祖國東北、北方、西北、西南和南方的廣大邊疆地區,建立了不朽的功業。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國家統一、各民族友好相處的時期約占整個歷史時期的三分之二,并且統一越來越鞏固,分裂越來越減少,因此各民族之間存在著悠久的深厚情誼。各兄弟民族在締造統一國家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共同推動了祖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發展。近代以來,各族人民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中,表現出不甘屈服于內外壓迫的堅強斗志。五四運動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族共同進行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根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各民族之間建立了友愛、團結、互助的新關系,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五十多個兄弟民族正在為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祖國而共同奮斗。
中國的歷史是由中國各民族的歷史共同組成的。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浩瀚的中國史籍雖主要記述漢族的歷史,但有關少數民族的史料也很豐富。二十四史有“四裔傳”的類目,是專門記載各兄弟民族歷史的篇章。盡管封建時代的統治階級及其史學家們往往從大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對少數民族有所歧視和污蔑,但是只要批判地加以使用,這些記載仍不失為舉世罕有的珍貴資料。
除二十四史“四裔傳”外,《魏書》、《北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金史》和《元史》,以及后來的《清史稿》等,記述了各有關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歷史,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史料。若干出土的甲骨文、古銅器銘文、竹簡、木簡和帛書,先秦文獻,《吳越春秋》、《越絕書》、《華陽國志》、《十六國春秋》、《蠻書》、《契丹國志》、《大金國志》和《蒙古秘史》等史籍,《資治通鑒》,以及一些古代人的筆記文集,都載有少數民族史的重要資料。許多少數民族文字的文獻和碑銘,以及少數民族的古代文物,也是中國民族史不可或缺的寶貴材料。
及至近代,出現了“民族史”這一專門術語,并逐步開展中國民族史研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后出版了幾本《中國民族史》專著。但是這些著作大都比較簡略,并且或多或少存在大漢族主義思想。有的所謂民族史作品,甚至宣揚中國只存在“宗族”,不承認少數民族為民族的反動觀點。
解放前,一些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對于反動派的民族史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少數進步的歷史學家,在相當艱苦的條件下,對于一些民族的專史,如蒙古史和回族史等,進行了許多開拓性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在解放區,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指導下,開始了民族問題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民族史方面的研究。
大規模全面開展中國民族史的研究工作,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才開始的。解放以來,發表了大量中國民族史方面的論文,出版了許多民族史專著,進行了許多有關民族史的資料收集、調查和研究工作。
其中,最重大的一項工作是為全國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各編寫一部民族簡史。這項工作在我國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相當艱巨的,因為絕大多數民族從來沒有編寫過自己的歷史,并且缺乏有關資料,有的甚至沒有文字記載。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黨和國家集中了有關研究單位、高等院校和文化機關的近千名人員,組成十六個調查組,對全國所有少數民族進行全面調查,并搜集各種文字資料和歷史文物。在這基礎之上,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民族理論指導之下,編纂了五十多部民族簡史,正在陸續出版。這些簡史闡明了各兄弟民族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記述了他們漫長的痛苦經歷、光榮的斗爭傳統和對祖國的偉大貢獻。這對于增進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加強民族團結,起了很好的作用。這一整套民族簡史叢書的出版,對于今后進一步開展中國民族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拍攝了一批少數民族的資料影片。整理、翻譯和出版了少數民族文字如突厥文、回鵲文、西夏文、藏文、蒙文、滿文、彝文、東巴文等的古代文獻,在民族考古方面新發現了一大批少數民族的遺址、墓葬、碑銘和銅鼓等文物。1981年出版了綜合介紹五十五個兄弟民族歷史和現況的《中國少數民族》一書。現在正陸續編印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叢刊。
解放以來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進行過許多民族史問題的探討,主要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問題。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怎樣理解歷史上的多民族國家“中國”這個概念。這一問題關系到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是否屬于中國和古中國的疆域范圍如何計算的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古代中國僅指漢族建立的漢、唐、宋、明等王朝,在中原王朝以外的少數民族及其政權為外族、外國。但是大多數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中國一詞在古代只是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或者是一種褒稱。中國不是專指哪一族的國家,而是各民族共同的國家。不能把歷史上的中國與歷代封建王朝劃等號,更不能僅僅與漢族王朝劃等號。歷史上的中國不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王朝以外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或政權。因此,中國各民族在歷史上長期分布和管轄的所有地區,也就是相應時期全中國的疆域范圍。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主流是什么。經過許多年的討論以后,大都認為中國各民族間的關系,從本質上看,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愈來愈密切的接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內聚力,盡管歷史上各民族間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見,歷史上也曾不斷出現過統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間還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越來越接近,從而共同締造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偉大祖國,這乃是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主流。
有些同志強調民族矛盾的實質是階級矛盾。許多同志則認為對于歷史上的民族矛盾,應該用階級觀點去分析。但是,民族矛盾不等于階級矛盾。當階級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時,民族矛盾雖退居次要地位,但它仍然存在,并不為階級矛盾所代替。在民族之間錯綜復雜的諸矛盾中,統治民族中的統治階級同各族人民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至于歷史上民族之間戰爭的性質,少數人認為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對于漢、唐、宋、明等王朝的入侵可以說是外族或外國對中國的侵略。但是,大多數的意見認為一般都屬于國內性質。所有在今天中國版圖內的各民族,都是大家庭的一員,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在今天看來不過是兄弟鬩墻,家里打架,都應作為國家的內部矛盾來處理。但是,進行戰爭的敵對雙方,仍有進步與反動、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凡是違反人民群眾利益和阻礙歷史前進的,就是非正義的戰爭,反之,就是正義的。
歷史上的民族同化是指一個民族或其一部分失去原來的民族特點而成為另一個民族的一部分。同化有兩種,一種是強制同化,是民族壓迫的表現,另一種為自然同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至于“民族融合”一詞,往往被用來指兩種情況。一是指歷史上的一些民族,或者這些民族的各一部分,互相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二是指民族關系發展的最高形式,即在共產主義的基礎上,民族差別逐漸消失,全世界所有民族形成一個整體。
在中國民族史研究中,必須用民族平等的原則去分析、對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對于有關兩個以上民族的事件和人物,都應當用同一個標準進行衡量與評價。必須肯定各兄弟民族在開發和建設祖國特別是遼闊邊疆中的偉大功績,發掘并研究少數民族對于祖國文化寶庫的重要貢獻,用以闡明各民族共同締造祖國的歷史。必須承認各兄弟民族人民通過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艱苦斗爭,對中國歷史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
在肯定各兄弟民族在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貢獻的同時,也應當承認漢族在歷史上的主導作用。說在歷史上起主導作用,不是說某一民族擁有民族特權,而是說這一民族人數眾多和生產方式先進,在歷史上起的作用大于其他民族。
此外,關于一些兄弟民族的族源問題,一些民族特別是游牧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是否越過奴隸社會而直接進入封建社會的問題,各民族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評價問題等,也引起了史學界的高度重視,并且正在繼續深入探討。今后隨著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民族史的研究工作必將有長足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