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活躍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民族
粟特人的身影似乎無處不在
他們讓人又愛又恨“利之所在,無遠不至”
是深埋在其骨子里的魂
據(jù)說他們是“為了要多賺一點點
而心甘情愿跑到世界盡頭”的民族
但也正是因為這逐利的本性
讓他們敢于不畏艱險,闖蕩于江湖
借助于他們跋涉的腳步
東西方的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明
才加速地相互鏈接,相互借鑒并得以傳播。
做為一個民族,他們又是可悲的。
在浩瀚的歷史軌跡中,他們四海為家,
居留在哪里就會臣服于該地區(qū)的文化與信仰,
融于其中直至被同化而消失。
但是他們所留下的痕跡和所起的作用
是不會被歷史遺忘的。
粟特位于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以撒馬爾罕為中心。這一地區(qū)又被稱為“索格底亞那”(Sogdiana)。我國的漢代文獻對索格底亞那的稱呼是“康居”
栗弋國屬康居,出名馬牛羊、蒲萄眾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這里的康居屬國栗弋即是粟特
現(xiàn)代學者認為這是首次出現(xiàn)粟特一名:“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并載“粟特國各遣使朝獻”,大致意思是粟特人善于經(jīng)商,并多次遣使朝拜。
康國者,康居之后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國。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并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
祁連山'昭武城'即今甘肅張掖臨澤縣。南北朝、隋、唐時期,這些月氏后裔建立了九個主要的沙漠綠洲國家,這些綠洲國家從未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而是依附于周邊強大勢力,先后臣屬于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朝、康居國、大月氏部、貴霜帝國、嚈噠國等。到7世紀中期開始歸附唐朝,從太極元年(712年)開始又被崛起的大食逐漸蠶食,后在阿拉伯帝國東擴時期大部分滅亡。此后這個地區(qū)的人大部分逐漸突厥化、伊斯蘭化,成為今日中亞烏茲別克人,小部分則散入塔吉克人之中。
昭武九姓史料《魏書》.《北史》.《隋書》
新舊《唐書》中的《西域傳》中都有提及
泛指粟特地區(qū)人或其后裔
也叫“九姓胡”,或簡稱“胡”
這些國的百姓來華后
往往就用各自國家的名字為其姓
《新唐書》以以下九個國家為昭武九姓:
又稱為“撒馬爾罕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其后裔可能就是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諾蓋族。唐高宗永徽時(650-655年)以其地為康居都督府,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以布哈拉為中心,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波斯帝國帕提亞王朝(即安息王朝)后裔,唐顯慶時為安息州
以塔什干為中心,今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顯慶三年(658年)唐以瞰羯城(塔什干)為大宛都督府
羯霜那國,又譯為佉沙(Kish),今新疆喀什,唐朝為佉沙州
劫布呾那國,康國的附庸,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北伊什特汗、凱布德
弭秣賀國,位于撒馬爾罕以南七公里,今片治肯特。其后裔可能就是塔吉克族和烏茲別克族
屈霜你迦國,在今撒馬爾罕西面,唐永徽時以其地為貴霜州
花剌子模國,今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阿姆河兩岸地區(qū),公元1231年被蒙古帝國滅亡
也叫伐地國,位于安國之西,又名西安國,故地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的西方
我們所熟知的十六國時期后趙皇帝石勒、北齊畫工曹仲達,北齊至隋初的樂官琵琶世家曹妙達,唐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史思明、護送玄奘取經(jīng)護衛(wèi)石盤陀、五代十國時期后晉皇帝石敬瑭、北宋畫家米芾、等等都是粟特人或其后裔。能歌善舞的粟特人更是為唐朝音樂、舞蹈、繪畫注入了新鮮元素。唐宮廷音樂中十部樂中,西域音樂龜茲、疏勒、安國、康國、高昌就占了五部。更不要說西域樂器的行家了,如琵琶演奏家、作曲家裴神符、白明達,琵琶演奏家裴興奴,觱篥演奏家尉遲青,笙演奏家尉遲璋,舞蹈家安叱奴、安警新、石寶山,作曲家米嘉榮、米和等等
雖說從中國傳統(tǒng)史籍
人們早就知道昭武九姓胡人的存在
但全面認識粟特商人入華經(jīng)商的情形
以及他們?nèi)绾稳谌胫袊鐣?/p>
敦煌文書提供了最為豐富的資料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的一座長城烽燧下
發(fā)現(xiàn)8封用粟特文所寫的信件
現(xiàn)存在大英圖書館,其中5封相對完整
學界稱為“粟特文古信札”
這組書信寫于西晉末年(312年前后)
是迄今所知年代最久遠的粟特文商業(yè)文件
通過這些古信札,粟特商人早期
在中國的商業(yè)活動場景就慢慢顯現(xiàn)出來
一位名叫米薇的女性寫給她的母親莎蒂斯的,信中描述了她如何被丈夫那奈德拋棄在敦煌。她在信中說明,自己試圖找人帶她去她母親家,但是人們都找各種借口拒絕了她,所以她和女兒莎恩只得依靠當?shù)匾粋€拜火教寺的祀官的施舍
一位以涼州姑臧(武威)為大本營的粟特商隊首領寫給家鄉(xiāng)撒馬爾罕(Samarkand)出資贊助商隊的資本人的信函,其中報告這位商隊首領派往鄴城(安陽)、洛陽、金城(蘭州)、酒泉、敦煌等地的各路商人經(jīng)商的情形,以及他們在各地遇到的戰(zhàn)亂等問題,表明這些粟特商人以西方的貴金屬、香料、藥材等貨物換取中國的絲綢,同時也經(jīng)營一些其他商品。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粟特商隊以某個絲路重鎮(zhèn)為基地,分遣小組商隊前往其他城市經(jīng)營的情形
粟特人的經(jīng)商路線大至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北道或南道進入河西走廊,然后經(jīng)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向東南經(jīng)原州(固原),入長安(西安)和洛陽;或向東北由靈州(靈武西南)、并州(太原)、云州(大同東)至幽州(北京)、營州(朝陽);或者從洛陽經(jīng)衛(wèi)州(汲縣)、相州(安陽)、魏州(大名北)、邢州(邢臺)、定州(定縣)、至幽州(北京)、營州(朝陽)。在這些道路上的各個主要城鎮(zhèn),幾乎都留下了粟特人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