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劉爺爺已患有20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和10多年的高血壓病史了,多年來一直通過服藥控制自己的血糖和血壓。
但是他很少測量自己的血糖值和血壓值,也舍不得花錢體檢,所以他并不知道多年來自己的病情控制的如何。
最近劉爺爺偶爾會有眼前一黑的情況,沒有任何征兆且很快就能恢復。隨著發作越來越頻繁,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劉爺爺終于意識到自己需要去醫院看看。
一開始他掛了眼科醫生的號,然而一番檢查后并沒有發現關鍵性的病變,醫生結合劉爺爺的病史,認為他的情況更像是腦缺血造成的,建議他去神經內科。
神經內科的醫生了解情況后首先給他開了頭頸部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結果顯示劉爺爺的頸動脈由于發生了粥樣硬化,形成了斑塊,存在較為嚴重的狹窄。
為了明確狹窄程度,醫生又繼續給劉爺爺做了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影像顯示其頸動脈狹窄程度已經高達70%,有非常高的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因此必須立即采取治療措施。
最終醫生為其進行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并配合阿司匹林和華法林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藥物的使用,劉爺爺的頸動脈終于不再狹窄,恢復了正常的血供,也沒有了腦缺血的癥狀。
讀到這里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頸動脈斑塊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會造成腦供血的不足,除了劉爺爺表現出來的還有哪些癥狀,又應當如何治療?本文將會一一為大家解答。
頸動脈發自主動脈弓和頭臂干,分布于我們的顏面部、眼眶、頭頂和腦,不僅是是頭頸部供血的主要動脈干,還因其內含有化學感受器和壓力感受器,可以調節我們的呼吸和血壓。
其中頸內動脈系統又被稱為前循環系統,可分出大腦前動脈和中動脈、出眼動脈等,供應了大腦半球前2/3部分和眼部的血液。
因此當斑塊形成,堵塞了血管,血流受阻,上述相關的部位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的表現,嚴重時可引發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會面臨一定的致殘率,甚至有生命危險。
因此我們,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需要對頸動脈斑塊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首先就是斑塊形成的原因,只有明確了病因和病理過程,我們才能更好地預防。
頸動脈的斑塊其實是頸動脈血管壁的局部內中膜增厚到了一定的程度。
正常情況下來講,頸動脈血管壁內中膜的厚度是不超過1毫米的,超過1毫米時為頸動脈增厚,超過1.2毫米時就為頸動脈斑塊,而超過1.4毫米時則為頸動脈狹窄。
由于在生命體中,血液永遠是流動的,因此在血管的分叉處就會形成渦流,不停地沖擊著血管壁的內膜。
而對于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尿酸的患者而言,血管受到的沖擊往往比普通人更大,因此血管壁內膜十分容易受損。
在血管內膜受損后的修復過程中,受損局部的動脈內膜和中膜就會增厚,反復如此,血管壁上就形成了斑塊,頸動脈的斑塊就是如此。
有研究發現,頸動脈斑塊的主要成分其實就是膽固醇,因此這也是一種膽固醇代謝異常體現在動脈壁上的疾病。
且還有研究表明,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尿酸、代謝異常、吸煙和各種不健康的行為習慣皆是誘導和加速斑塊的產生和發展的高危因素。
因此我們若想要避免頸動脈的斑塊及其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就必須嚴格將上述指標控制在理想范圍,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有效避開其他誘因。
有數據統計表明,我國的成年人中,存在頸動脈斑塊的接近1/3,尤其是具備上述因素的高危人群發病率更高。
因此除了體檢,還應當如何判斷自己頸動脈是否有斑塊,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早的獲得治療,并最大程度改善預后。所以接下來我們帶大家了解頸動脈有斑塊的癥狀。
上文提到,頸動脈的供血部位主要為顏面部、眼眶、頭頂和腦,其中缺血時癥狀最明顯也最危險的就是腦,因此我們重點針對腦供血不足的典型癥狀進行講解,具體如下。
1)一過性黑蒙或失明
頸動脈有斑塊的患者易出現視網膜中央動脈的痙攣,尤其是在疲勞和情緒大幅度起伏等血壓升容易高的時刻,中央動脈痙攣更加嚴重,從而使視網膜的血液供應不足,功能障礙。
此時視網膜將視覺信息轉化為生物電信號,再傳導至視覺中樞的過程發生障礙,就會出現一過性的黑蒙,嚴重者會有短暫的失明,多數可以在1小時內恢復。
病變側單眼的一過性黑蒙或者失明是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的特征性癥狀,但是也有出現病灶對側同向性偏盲的可能,皆需要引起患者的警惕。
2)肢體麻木或活動障礙
頸動脈斑塊導致的腦供血不足會使感覺傳導通路的功能被抑制甚至被破壞,進而會出現感覺的減退或缺失,具體可表現為肢體麻木和沉重,對觸覺、痛覺和溫覺等感覺障礙。
此外,腦供血不足還會造成運動神經元的損害,患者會有肌力的下降,進而造成活動的障礙。
二者皆多發生于病變部位的對側軀體,輕者可一定程度抵抗阻力或重力產生動作,重者僅能進行肌肉輕微的收縮而不能產生動作,甚至完全癱瘓。
3)詞不達意或吐字不清
當頸動脈斑塊造成的缺血部位位于我們大腦的優勢半球時,會由于語言中樞缺血缺氧造成的損害,導致語言交流上的障礙。
或因相關神經和肌肉的器質性病變,造成發音器官的肌肉無力,以及運動無法協調,導致構音上的障礙。
因此患者會出現對語言理解的障礙,語法缺失,無法進行流暢的口語交流,詞不達意,或者發音困難,吐字不清,甚至完全性失語,所有的語言功能皆發生障礙。
若我們出現了上述癥狀中的任何一項,必須立即引起高度重視,立即前往醫院查明病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警惕頸動脈過度狹窄或斑塊脫落導致腦梗死的發生。
那一旦當我們明確了頸動脈斑塊的診斷,我們到底該采取哪些具體的治療措施的,下面為大家詳細講述。
頸動脈斑塊的治療需根據患者有無其他基礎疾病,頸動脈狹窄的程度,以及患者對各種治療手段的耐受程度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最主要的為以下兩種方法。
1)藥物治療
對于動脈狹窄程度不超過50%且沒有高血脂、高血壓和高血糖等上文提到的高危因素的患者,只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并定期復查即可縮小斑塊。
然而對于合并了高血壓和高血糖疾病的患者,無論狹窄程度的大小,都需要盡早進行藥物治療。
其中高血糖患者可通過服用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等降糖藥物,將血糖控制在標準范圍;高血壓患者可使用β受體阻滯劑和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藥物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內。
對于患有高血脂的患者,有腦梗死、心肌梗死、冠心病和下肢動脈狹窄病史的患者,和所有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的患者,都需要立即開始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應通過降脂藥物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調節至不超過1.8mmol/L,或于目前再降50%為宜。
此外,若檢查發現頸動脈的斑塊為易損斑塊,在上述的基礎上,需要再同時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避免斑塊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厚。
2)手術或介入治療
對于有明顯的腦缺血癥狀,或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經藥物治療后無效,以及嚴重的超過90%的頸動脈狹窄的患者,需要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進行手術或介入的治療。
對于身體可以耐受麻醉藥物和手術的患者,首先考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旨在直接切除增厚的頸動脈血管壁的局部內中膜,可以有效預防斑塊的脫落造成腦栓塞,是治療頸動脈斑塊的有效方法。
無法耐受的患者可行頸動脈血管成形術,通過球囊進行擴張并置入支架,從而使狹窄的頸動脈血管恢復正常的形狀,血流也恢復正常狀態下的通暢和速度,最終血供也恢復正常。
除此之外還可以輔助以丹參、銀杏、三七和針灸等中醫中藥治療手段。
以上就是有關頸動脈斑塊的形成、預防、癥狀和治療手段的有關內容,希望可以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并在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控制相關的慢性疾病,定期體檢,不要像劉爺爺一樣,到狹窄程度嚴重了才就醫,如果造成了不可逆的后遺癥,將會后悔終生。
參考文獻:
[1]尚進林,田桂玲.有癥狀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病理學特征[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02):149-151.
[2]唐娜娜,劉育文,劉星等. 頸動脈粥樣斑塊的臨床意義及其治療方法[C]//江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江西省第六次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3:3.
#合理用藥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