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的組成成分十分精妙復雜,而不同地域的母乳成分都是有差異的,伴隨著史上最嚴配方注冊制的實施,有很多小品牌遭到淘汰,配方成為奶粉品質競爭的關鍵,研制“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成為推動母乳研發的重心,配方競爭上升到企業社會責任層面。
01
配方變更升級
自2018年新政正式實施之后,奶粉配方注冊的審批速度放緩,使得很多奶粉企業受到影響。由于配方注冊遲遲不過,市場空間受到擠壓,消費者也被搶走,這時候配方變更升級便成為很多企業的選擇。
2019年12月10日,君樂寶至臻A2奶牛奶粉全新上市,創新采用了OPO+CPP配方,OPO更親和、好吸收,CPP促進鈣鐵鎂吸收,助力寶寶骨骼成長。此款奶粉甄選A2純合基因奶牛,成為全球首款自由牧場、自有工廠全產業鏈A型奶牛奶粉。
近日,伊利、飛鶴也相繼做了升級。5月20日,在“中國母乳喂養宣傳日”這一天,伊利金領冠品牌正式升級。憑借“中國專利配方”著力打造“六維易吸收”體系,以更系統化的六大營養素配比,構建更貼合中國寶寶需求的營養解決方案。據了解,今年下半年,伊利金領冠包括基礎款、珍護、菁護在內的全系列產品也將迎來全面升級。
5月28日,飛鶴高端奶粉星飛帆進行了創新升級,主要體現在新一代專利OPO、SN-2棕櫚酸含量提升1.2倍、GOS益生元三大優勢組合。調查結果顯示,飛鶴星飛帆喂養的嬰兒,在排便次數、哭鬧次數、睡眠時間、腸道菌群等方面更接近母乳喂養的嬰兒。
截止5月21日,國家食品監管總局共批準1254個配方的注冊申請。其中,飛鶴4個工廠12個系列通過了配方注冊,惠氏3個工廠5個系列進行了配方的注冊。兩家企業共計9個配方變更申請獲批。
02
配方成為競爭主戰場
奶粉注冊制實施之后,有2/3的奶粉配方被淘汰。“奶粉新政”預留的市場空間被頭部企業迅速搶占,尤其高端市場,中小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又受今年的疫情影響,高端市場成為眾多奶粉巨頭必爭之地。
事實上,高端、超高端市場角力的殺手锏便是高端大單品,以及支撐高端產品的配方、奶源以及技術研發等。
其中,配方作為奶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不僅需要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面持續、穩定的支持,還需要企業各方面的扶持,包括原料供應、生產場地、企業設備等。還有嚴格的生產工藝和審查要求,最后還要進行臨床試驗和營養成分的相關檢測等。
對于大企業來講,有雄厚的資金和強勁的實力來支撐產品研發和配方創新。但是小企業資金薄弱,技術落后,根本沒有研發能力。可以說配方主要還是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小品牌根本沒有機會參與進來。
資料顯示,2019年,三元投入研發費用為2035.56萬元,飛鶴投入研發費用1.71億,伊利投入研發費用為4.95億元,蒙牛投入研發費用為2.05億元。顯然,這些國產奶粉大品牌一般具備研發能力,但小企業并不具備。
國內奶粉市場從最初的混戰到規范化成長期,再到如今行業格局漸穩,奶粉市場競爭也從品質戰逐漸邁向配方戰。
以國產奶粉為例,三元奶粉在中國母乳研究及臨床喂養驗證領域取得了國家重大科技成就,致力于研發更多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飛鶴用于奶粉的研發支出的絕對金額國內同業第一,超過許多奶粉企業一整年的銷售額。而伊利很早之前就在做母乳研發,以奶粉成分、含量,配方上更接近母乳為研發動力,在科學創新、質量控制上持續發力。
這些企業歷經多年,在生產研發、技術升級、臨床驗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才研究出現在的產品,小企業做不了太深,資源能力跟不上。
消費者因為配方選擇并不是決定性因素,還要看品牌力、企業綜合能力才會決定其選擇產品。配方給企業帶來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壓力是無法預估的,小企業是無法支撐這方面的能力。
03
配方上升到社會責任
企業在做好產品之后,有一定規模的長期穩定的產品,再對配方進行深入研究。配方研究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企業在做好自身的情況下,帶動整個母嬰行業的發展,上升到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伊利、飛鶴等大乳企即使不研究配方可能也會賣的很好。只是在給自己,給消費者做加法。企業只有不斷給自己加碼,施加壓力,做更多創新配方產品,讓消費者更全面的認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研發成本也在隨之增加。
數據顯示,2016~2018年,飛鶴研發投入分別是1381萬元、1470萬元、1.08億元。這些投入換來了豐厚的業績回報,2016~2018年,分別實現營收37.24億元、58.87億元、103.92億元,利潤分別是4.06億元、11.6億元、22.42億元。
除了研發投入之外,奶粉配方生產實驗室、高科技人才等等這些都算費用支出,更何況想要組建一個實驗室,是要花費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長期的時間投入的,企業未來有沒有利潤是沒辦法預估的,小企業是沒辦法做到的。而且配方研發對產品銷售的作用不是很大,可能更多是為了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
乳業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產業,奶粉配方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從源頭制定乳制品的安全、把控、監管措施,研發更接近母乳營養結構和優異的消化吸收效果的奶粉,是企業都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樣也是家長選購產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