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軍銜評定小組,3人請求降銜,為何只有徐立清獲批準?
1955年授銜,由于軍銜高低直接和利益、榮譽掛鉤,“讓銜”和“爭銜”的情況也就不奇怪了。關于“爭一爭”,坊間流傳廣的一些將領其實并無確鑿實據。“讓一讓”的也不在少數,比如未在一線帶兵打仗的葉劍英,抗戰后期和解放時期長期養病的徐向前和徐海東,資歷較淺的許光達、譚政等人,都曾主動要求降銜,但因各種原因沒有被組織批準。以總干部部幾位負責人為主組成的軍銜評定小組,其成員羅榮桓、宋任窮、賴傳珠和徐立清四個人,竟然有三人提出降低軍銜的請求,但是最終只有一個人的降銜請求得到組織許可。羅榮桓是十大元帥中唯一的“本科生”,第一學歷是青島大學和武漢中山大學。紅軍時期,其資歷和戰功并不算特別顯赫,他的職務僅是紅4軍政委和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但抗戰時期,羅帥對整合山東根據地應記頭功,解放時期又力壓一些元老,出任四野政委。羅榮桓之所以主動請求“降銜”,主要是基于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羅榮桓資歷較淺,年齡在十大元帥中僅次于林總,第二年輕;第二,羅榮桓長期從事政工,在有的人眼里缺少“戰功”;第三,羅榮桓與彭總主持軍銜評定工作,主動降銜有“瓜田李下”可以避嫌;第四,羅榮桓為人低調不計名利,為抗戰和解放導致積勞成疾。而主席沒有批準羅帥的請求,堅持要讓他當元帥,也有四個方面的考量:羅榮桓身上有4大標簽,一是“秋收起義參與者”,是主席手把手教導、提攜的青年才俊之一;二是“大局觀強”,林總天賦異稟和他搭檔殊為不易;三是“軍中好婆婆”,羅榮桓為人低調隱忍,做事公正善于團結同志;四是“能文能武”,既能當政委也能獨立支撐大局。抗戰中期在山東根據地,羅榮桓就查出患有尿毒癥,但山東局勢復雜,張經武、朱瑞、陳光、黎玉等人尚難以主持全局。因此,主席只能讓羅榮桓帶病頂一陣子。但抗戰勝利以后,敵我雙方為了搶占戰略要地東北,羅榮桓帶著山東八路軍渡海北上,還是無法休息。可以說,羅帥一生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創立和建設新中國。羅榮桓病逝后,主席含悲寫下“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在主席心中,羅帥不但是“能文能武”的全能型人才,還是可以在我軍戰略、國家大事上共同探討的知己。實際上,“政工元帥”羅榮桓不但被授予元帥軍銜,而且位居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模范根據地”晉察冀創始人聶榮臻和被主席譽為“呂端大事不糊涂”的葉劍英之前,也很能說明問題:以“三灣改編”為起點,我軍的政治工作,是和舊軍隊的根本區別。我軍優秀政工干部除了羅榮桓,還有開國大將黃克誠、譚震,開國上將宋任窮、蕭華、賴傳珠、蘇振華、周純全、李志民、王平等人,而著名“三楊”楊得志、楊成武、楊勇都堪稱“軍政雙優”。軍銜評定小組第二個主動請求降銜的,是干部部副部長賴傳珠。賴傳珠是江西贛縣人,1910年出生于普通農民之家。由于父母希望兒子能通過教育出人頭地,就在賴傳珠6歲的時候節衣縮食讓他上了私塾,這也為他日后從事政工工作打下了基礎。1926年,江西南康人陳贊賢回到贛州宣傳革命,16歲的賴傳珠積極投身農民運動。陳贊賢被殺害后,賴傳珠不懼白色恐怖參加追悼會,隨后為躲避抓捕,回到家鄉贛縣,一邊種田一邊訓練了70余名暴動骨干,并在1928年2月發動了2000多人的武裝暴動。暴動失敗后,賴傳珠父母、叔伯被捕遇害,二叔和堂兄戰斗犧牲。18歲的賴傳珠上了井岡山,任特務連的黨代表,跟隨朱毛轉戰贛南。后任第二縱隊4支隊政委,二縱隊政委是羅榮桓。長征時期,賴傳珠擔任紅1師團政委,搭檔李聚奎擔任先鋒。紅一方面軍縮編后,賴傳珠重新擔任紅5團政委。全面抗戰爆發后,賴傳珠任新四軍參謀處長,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參謀長、一縱政委。解放時期,任東野6縱政委、四野43軍政委、15兵團和13兵團政委。軍銜評定時,賴傳珠作為33名正兵團級干部,妥妥的上將級別,盡管主動提出評中將,還是沒被組織批準。遺憾的是,賴傳珠55歲英年早逝,主席聞訊,長嘆“可惜了,當年的先鋒官”。軍銜評定小組第三位主動請求“降銜”的,就是徐立清。徐立清是安徽金寨人,來自戰將云集的鄂豫皖四方面軍,紅軍時期曾任紅4軍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總衛生部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西征河西走廊的戰斗,后來歷盡艱辛回到劉伯承的援西軍。全面抗戰時期,徐立清在129師政治部任組織部部長,后調任騎兵團政治部主任。抗戰后期,徐立清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新4旅政委,而旅長是后來的“二野朱可夫”、老戰友王近山。解放時期,徐立清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主任、西野政治部主任、一野6軍政委、第二兵團副政委、第一兵團政委。評定軍銜時,徐立清是正兵團級。正兵團級干部王樹聲、許光達被授予大將,其余除了徐立清,都被評為開國上將。徐立清有上將的資歷和戰功,最終選擇主動“降銜”,而且多次堅持,最終被組織批準,成為唯一的正兵團級中將。軍銜評定小組的另外一位成員宋任窮,授銜時是排名在賴傳珠之前的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宋任窮雖然沒有主動“讓銜”,但最初是15名大將候選人之一。從這一點來看,宋任窮也算是主動“降銜”。正因為軍銜評定小組身先士卒主動“降銜”,歷時3年的軍銜評定工作最終圓滿完成。后來又有部分軍職人員的軍銜被補授或得到晉升,而軍銜評定小組主動“降銜”的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