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書架上還有一本書,《夢的解析》,然而我卻只讀了開頭,然后一直沒往下讀。源于對介紹叢書一直的好感,我想先對精神分析這個領域作一個縱覽性的了解。
為了解釋神的存在,牛頓研究出了牛頓三大定律,奠定了科學革命的基石,或許你不知道牛頓是為了向神致敬;
為了解釋為什么面包師要勤懇的做面包,亞當斯密寫出了國富論,通過經濟學來解釋,市場與商業的關系;
為了解釋不同地區相似動物的差異性,達爾文提出了物種起源的假說,通過物種演化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為什么這么像猴子。
為了解釋,人從小到大的表現以及人的心靈意識及其影響的時候,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理論。據聞,當前的心理學早就拋棄了精神分析這一塊的理論,對于這樣的說法,我是不敢輕易的認同或者不認同,正如討論蘋果手機好還是android手機好,你要不是有點IT基礎的話,你是不會輕易做判斷的,除非你不講道理。
我不具備心里學的基礎知識與現狀,最好的方式是多看看,多了解,再說。雖然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性欲是貫穿所有理論的基石,但是老先生卻是一個保守的學者。說一點閑話就是,尼采和弗洛伊德一起追求一個女人,最后人家選了弗洛伊德,尼采就獨身了一輩子,然而這兩個男人竟然有點惺惺相惜的感覺。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說到,弗洛伊德是個騙子,俄狄浦斯的故事只是為了說明命運的不可抗拒,對這是男孩子的“弒父戀母”情結,是因為男孩子迷戀母親而當父親是情敵,對其進行報復,是性欲使然的論述,木心狠狠的批評弗洛伊德下流。
對于弗洛伊德,他只是說明人在童年情緒發展出現了“各種情感共生共存卻又彼此沖突”,愛和嫉妒、競爭和依賴這些情緒全被混合在一起,并指向了父母,這也是亂倫禁忌存在的必然。
這就衍生了“情緒態度”,在親密關系中:
選擇愛的時候,會在性欲上變得壓抑不堪
選擇性的時候,會在情感上變得冷漠
如果逃離不了俄狄浦斯情結的陰影,他和他的伴侶都會痛苦不攀。愛欲是一個看起來分得清楚,仔細想想又分不清楚的事情,衍生了各種各樣的作品,現如今幾乎沒有一部作品不牽涉到人性與情欲,得到與得不到的虐戀等等。
尼采和弗洛伊德都有超我的論述,不過他們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尼采傾向于,上帝已死,這是個超我的世界。弗洛伊德傾向于,這是一個人在社會里頭表現的形象,就是你想讓他人認為的你的形象。
自我說的是生物意義上的人,本我是人清醒的時候個體意識。我們之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性欲、沖動與情緒,這是精神內容的壓抑機制在起作用。對于那些一旦承認就會引起不快的觀念,我們會可以回避,把它
擋開(你剛剛說啥)
扭轉(說不是的)
推開(你才是,你全家都是)
藏在心里(我也不知道)
改頭換面(我跟你說,其實是這樣子的)
對于嬰兒,這三者是混沌的,迷糊的,分不清的。從發現一哭就有東西吃,到對世界的刻意模仿,到認知事物的意義到和真實世界的融合,弗洛伊德說經過口欲期、肛欲期與性欲期。后弗洛伊德專家鮑爾比說分離焦慮、攀附行為、持續焦慮、驚恐憤怒、抑郁無助,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MIT的明斯基與西摩爾·派普特這兩位人工智能大師,就著迷與研究小孩的認知過程,希望能找到AI設計的理念。隨著對小孩的認知的了解變多,西摩爾·派普特走向了引導孩子釋放天性,使用計算機等方式實現創新的理念,也是當前STEM教育的先驅者。
我對心理學充滿了興趣,一方面也是為了讀懂自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讀懂他人,畢竟心理學和經濟學也是一家的,不然為什么諾貝爾經濟學獎會授予丹尼爾·卡尼曼(《快思慢想》的作者,證明了理性人不存在,這可是古典經濟學的根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