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課程內容重構》
童志斌 著
本書以文化為取向、以辭章為核心建構文言文課程內容,從傳統中吸納文言文辭章知識,同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構“辭章”。這種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課程目標實現文言、文學、文化三個向度的內在融合,使文言文課程新內容的建構成為可能。
童志斌,教育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浙江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成員。1992—2006年,先后擔任浙江衢州第二中學高中語文教師、衢州市教研室高中語文教研員,2007年調入浙江師范大學任教。曾先后榮獲浙江省(2003年)、全國中語會(2004年)高中語文優質課大賽一等獎。2003年至今,發表《回歸文本的“語辭世界”》等60多篇論文,編著有《文言文教學教什么》等。
偶聞一位市區語文教研員感嘆:文言文的教和考,除了“翻譯”一途,幾乎沒什么好法子。他說的是實話。把文言文字字落實地“翻譯”成現代漢語,然后做所謂的賞析或分析,這比較普遍地占據了大多數語文課的文言文教學的大多數時間。為此,語文老師還“發明”出“通順翻譯”的種種技巧與訣竅。當然還有其他教法。有一次在一所學校連聽三堂課,上課老師都抱著“讀寫結合”的想法,《勸學》講“比喻論證”,《師說》講“類比論證”,《石鐘山記》講“事例論證”,總之都要求學生在作文時“借鑒”“應用”。在評課時,我開玩笑地說,今天我們聽了三堂課,一篇是荀子同學寫的《勸學》,一篇是韓愈同學寫的《師說》,一篇是蘇軾同學寫的《石鐘山記》。總之,三篇都是得高分的“優秀作文”,“比喻論證”“類比論證”“事例論證”,同學們學著去寫吧。用一套現代的術語,把一篇篇經典降格為當代應試作文的套路,整個古今大錯亂。還有一次,是全國性的課堂教學大賽,一堂堂課好生了得,《春江花月夜》好婉美的配樂,好吸睛的背景畫面。有一位男老師還真的拿了一個酒杯,像婚禮主持人,侃侃而談《將進酒》。
最近剛聽了一節被要求上成“群文閱讀”的課,短短40分鐘,先引一首初中學過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學生們顯然早已把這首詞扔到了腦外,連起碼的字面意思都說不上來,教師不管也無暇管;來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毛糙念一下,又忙著再看蘇軾詞的不同風格;加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還不夠“群”,再串聯到了袁枚的兩首詩,講作者的田園之情。最后學生講收獲,從蘇軾的志向聯系自身,要有大志向,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我費了老大勁兒才讓這位老師有點明白“學生要好好學習與今天所學的蘇軾詞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在昨天、在沒上蘇軾詞這一節課之前,這班學生早已下定了“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的決心!
我聽的課,多數是相當優秀的老師所上的課,其教學的種種作為,顯然不是他們的教學才能不夠,而是種種“理念”潮涌之強欲為而為之。總之,文言文或古詩文教學,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舊癥未醫、新病頻發,其課程的現實圖景,凌亂而丑陋,盡管其中時而閃爍幾點亮色。看來也必須從“理念”入手。幾年前,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座談會上,我提出對古典詩文的三點認識:(1)古典詩文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定篇;(2)古典詩文學習的目標指向:古人情懷;(3)古典詩文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古對古。在與一線教師交流中,我用兩組各四句話來概括:(1)關于文言文教學內容:了解漢字本義,感受文言美感,賞析古文章法,理會古人情懷。(2)關于文言文教學方法:以古對古,強化體式,注重誦讀,落在理會。
我的這些認識,部分來源于跟童志斌博士的研討。志斌有長期中學語文教學經歷,還擔任過市級語文教研員,后調入浙江師范大學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現又返中學并任浙師大附中領導工作。我最初見識志斌,是在浙江省中語會的一次教研活動上。志斌執教的研討課《項脊軒志》,我至今記憶猶新。課中對于“室”與“軒”的辨析,使解文上下透徹;又聯系歸有光的身世資料,對后文中的“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以細細盤點,使全文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情意自出。志斌所上的文言文課,就是閃爍的亮色之一。或許受我評課贊語的鼓舞,在入職浙師大后,志斌決心投考博士研究生,歷經艱苦,于2014年完成博士論文《文言文課程目標與內容研究》。
現又經數年的沉淀、修繕并些許添補,童志斌博士的專著《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課程內容重構》即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且列入堪稱語文教育研究高水平標桿的“語文教育新論叢書”,可喜可賀。“語文教育新論叢書”前有王尚文、韓雪屏、李海林之大著,我的博士論文《語文科課程論基礎》最初版也屬該叢書的一本,叢書近年又陸續增有上海師范大學畢業的博士陳隆升、葉黎明、鄧彤等在各自博士論文基礎上的專著,現在再增加童志斌博士的這一本,相得益彰。
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課程內容重構,童志斌博士的這本專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這一路向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沿著這一路向,征途還需時日,希望志斌在忙碌工作之余,仍能專注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也希望能有后來者接力而上,使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課程內容重構,從印刷在書上的文字,早日變成活躍于中小學語文課堂的課程現實。
是為序。
王榮生
緒論
一?文言文教學實踐面臨諸多困難 2
二?以“言文統一”為藥方難有作為 7
三?“2017年版高中課標”帶來新的困擾 13
上編 歷史脈絡
第一章 民國時期文言文閱讀漸變為文言學習
第一節 文言文辭章地位逐漸弱化 23
一?國文課標對文言文辭章較為重視 23
二?民國早期國文教材重視辭章 29
三?20世紀30年代文言文辭章地位逐漸弱化 38
第二節 文言文學習被文言學習取代 59
一?文言水平成為中學生國文程度的重要指標 59
二?民國文言文課程的“實用取向”強化文言地位 63
三?古文語譯成為文言文課程內容主體 67
第二章 1963年起文言文學習變成文言知識學習
第一節 單一的閱讀能力取向強化文言學習 73
一?20世紀50年代古典文學短暫回歸 75
二?1963年起文言知識的主體地位確立 82
第二節 文言知識進一步窄化為文言語法知識 90
一?文言語法知識逐漸成為文言知識的主體 90
二?文言語法知識由手段變成課程內容本身 97
中編 路向調整
第三章 文言文課程的“文化取向”轉變
第一節 新課標文言文課程目標的調整 109
一?多向度文言文課程目標的提出 109
二?語文教材相應作出調整 115
三?轉向的真正實現存在諸多困難 122
第二節 新時期文言文課程的“文化取向”轉向 126
一?能力取向對文言文課程實施造成牽制 126
二?文言文課程的文化取向轉向 131
第四章 閱讀與教學著眼點轉向辭章
第一節 辭章是文?道的會合點 141
一?注重文辭是古文“載道”之必需 143
二?文?道會合于辭章 147
第二節 強化文言文課程中辭章的特殊地位 163
一?重視辭章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 163
二?突出辭章是文言文課程的內在要求 171
下編 建構路徑
第五章 正確發揮文言課文的課程價值
第一節 依據功能差異區別對待文言課文 193
一?教材中文言課文的功能類型有待明確 195
二?合理發揮不同類型文言課文的課程價值 202
第二節 指向“文化”的文言課文是“定篇” 211
一?文言文不是“接受文化遺產”的“憑借” 211
二?閱讀文言課文本身就是接受文學文化遺產 222
第六章 構建文言文特有的辭章知識系統
第一節 繼承傳統構建辭章知識系統 228
一?從傳統教材中吸納古文辭章知識 228
二?明確古文辭章的構成元素 252
第二節 古文章法?體制知識課程內容試構 265
一?“以古治古”語文教材內容更新設想 265
二?文言文特殊文體知識系統試構 286
第七章 文言關注點由語法轉向辭章
第一節 “語法簡易”是文言的突出特征 306
一?以單音節語素為主的詞匯特征 308
二?實詞詞性的“彈性”特征 313
第二節 發掘文言實詞的辭章價值 321
一?文言實詞具有“體用兼備”特點 321
二?發掘實詞“詞類活用”的辭章價值 328
第三節 發掘文言虛詞的辭章價值 339
一?文言虛詞的“彈性”決定了其辭章價值 339
二?經由文言虛詞把握古文行文語氣與脈絡 345
結 語 356
參考文獻 359
后 記 371
長按上方圖片的程序碼即可購買
淘寶、當當、京東均有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