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為何不讓皇子跟隨生母,而是讓其它嬪妃撫養?原來有私心
文\武品文史
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清朝后宮中規定,在皇子滿月之后,就要離開自己的生母,然后交給嬪以上的主位撫養。
這是清朝統治者,在研究和總結了歷朝代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后,創造出來的一套完善的皇子養育、教育機制。最終就形成了皇子交給其他嬪妃撫養的情況,這么做主要有2個好處,也可以說是帝王們的私心。
一、防范于未然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一直被朝廷中的兩大集團問題所困擾,一個是宦官集團,另一個就是外戚集團。宦官集團如果解決起來其實不難,只要不寵信太監就可以基本解決。但是外戚這個問題卻非常的棘手。從西漢王朝呂雉開啟使用外戚的先河后,外戚集團就如同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一樣,籠罩著歷史長河中的每個朝代。
這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東漢末年。漢靈帝皇后何氏的哥哥何進大將軍,就是不折不扣的外戚集團領袖,而朝廷之中卻有著十常侍這一幫宦官集團。結果,在兩派火拼之后,就如同洪七公和歐陽鋒在華山之巔的決戰一樣,互擊一掌之后同歸于盡。帶來的后果就是群雄迭起,天下大亂,沒多久大漢王朝就徹底的滅亡。
在如此之多的前車之鑒下,清朝開始反思和總結,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這個奧秘的核心點就是“母以子貴”四個字。
清朝統治者發現,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外戚集團的產生,多是因為幼主即位母家專權,最具代表的就是東漢時期,東漢多幼帝,這就讓幼帝母親的家族,成為了一股支持后宮干政強力支撐。
而清朝統治者認為養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因此才將皇子交給其他嬪妃撫養,以此來遏制外戚集團的崛起。
二、優勝劣汰
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這句話用在皇子的身上也非常的實用。親兒留在母親身邊撫養,容易被母親溺愛,嬌慣。這樣教育出來的皇子是肯定不能承擔江山社稷的。而且滿人崇尚武力,認為離開母親之后,可以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讓自己快速的成長。所以我們研究清朝歷史時會發現,雍正帝和同治帝這兩位皇帝,在對待生母的感情上非常的冷淡。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制度是成功的。在這種教育環境之下,清朝歷史上的所有皇帝都非常的努力進取,期間也不乏出現了有“千古一帝”之稱的康熙皇帝。
三、缺點畢露
所有的事情都是看似完美,其實卻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點,這種體制也一樣有著自己的缺點。在清朝末期,這種被一代代清帝王所推崇的模式,被兩個人打回原形,她們就是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
清朝歷代帝王精于算計,卻唯獨遺漏了女權專政的可能,以為都會像孝莊文一樣都是賢后。卻在清朝末期讓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鉆了空子。她們的兩個人看上去是在相互制衡,卻是在借機發展自己的實力。就這樣,兩位太后的實力旗鼓相當權傾朝野。最終慈安輸給了壽命,讓慈禧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后續的事情也無需多講,歷史有著它公正的裁決。只是這樣的一種體制帶給我們的啟示卻非常的深刻,清朝帝王出于對江山社稷的私心,不僅剝奪了孩子和母親本應有的天倫之樂,還給給大清王朝挖掘了一個溫柔的陷阱,讓清帝國帶著有幾千年輝煌的封建社會跌入其中,并最終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