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成員關系,兩種形態:一是團結協作;二是擠壓獨尊。團結協作的緣由在于,需要向外界要資源,在個體力量不足以應對時,合作必然是最恰當的選擇,而在向外界要資源比較有難度,對內現有資源比較有吸引力時,選擇內部擠壓爭奪就是必選項,職場,無論是爭權力、爭資源、爭地盤,歸根結底,其本質核心是爭奪生存空間,但對不同階層人物來講,其所認為的生存空間,在外界看來是無法感知的。
職場,內斗是為了爭奪,而團結其實也是爭奪的另一種方式。
1、資源饑餓促使團結
自身資源欠缺,為求生存空間,只能向外擴張,即只能向外界爭奪資源,或者將內部過多消耗資源的主體引向外界,以此減輕內部壓力。歷史上,北方游牧屢犯中原,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掠奪資源,尤其在北方資源極度缺乏的情況,侵犯中原的強度與頻率劇增。
內部沒有資源可爭,只能團結協作,以整體組織形式,對外界組織加以掠奪,從一定程度講,資源缺乏,要提升與外界競爭的力量或談判的籌碼,只能以集中的力量優勢才有勝算,比方說種植業(農業),即便到如今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農業經濟仍舊在很大程度依賴老天爺吃飯,在缺水地區,處于水源下游社會,在這方面會顯得尤為團結協作,因此,資源饑餓反而有利于團結。
2、資源只夠基本引發內斗
職場,所謂內斗,其最為激烈的區域,往往發生在有有一定資源,但個體資源卻又并不能一家獨大,或者某些個體存在絕對優勢,也就是說即有點錢(資源)的個體,且與他人基本差別不大的群體,尤為內斗嚴重,比方說組織一把手與底層管理者很少存在所謂內斗的問題,即便有所謂的矛盾,也夠不上政治層面的內斗定義。
從古至今,熱衷于搞內斗者,多出現在組織中層(中產階級),即有一定資源、又有文化素養,而且有比較充足時間可以琢磨內斗問題,因此,一旦組織事發突變,這一群體便會借機生事,企圖改朝換代大有人在。
3、資源足夠則各自為政
能夠獨霸一方,成為割據勢力,這一群體在資源上,通常是足夠的,至少在內部來講是這樣的,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蜀地以其獨有群山環抱之勢,極容易割據政權,但前途通常也就止步于此了,而在外部世界如果完成整合之后,蜀地的命運也只有被安排的份,對于這一點,蜀地割據政權,只有學習英國人如何搞碎歐陸可以作為研究方向。
在資源比較富足之下,人比較熱衷于守成,對外擴張野心其實并不強,或者說在此條件下,能夠如此操作的人物并不多,而選擇獨立半獨立,以某種方式成為割據勢力,選擇各自為政是其最為主要思考重心,所以,也就有了所謂高處不勝寒,到了高處,資源已經足夠了,其所憂慮的必定保住既有資源,如無必要,即不想對外競爭搞所謂團結,當然也不想內斗而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