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成績是具有欺騙性的,但很多家長依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舉個例子,跟大家說明一下。
假設,有一個小朋友在五年級英語,就考出了FCE證書。
到六年級的時候,他的英語詞匯量大概率已經超過5000了,這是一個絕對的頭部孩子。
還有一個小朋友是跟著課內非常踏實的學習,他的詞匯量800左右。
那在六年級考試的時候,哪個孩子考的好?
其實不一定。
有5000詞匯量的學生,可能在語法某些細節上粗心了,考了95分;
而那個詞匯量只有800的學生,也能考95分,沒準他反而考了100分。
那這兩個孩子未來潛力怎么樣?
即便后一位同學考了100分。
但是,兩者水平是天差地別的,前者的水平和潛力是碾壓后者的。
語文,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些孩子四年級讀完了《道德經》;五年級讀完了《論語》,并且都寫了很專業的筆記。
他語文也就能考到95分,98分。
但是,另一個沒咋讀書,就會刷題的孩子,他也能考到95分、98分。
這兩個學生,從分數來看是一模一樣的。
但是,兩者的素養其實是天差地別的。
這便是小學成績欺騙性的集中體現。
其本質原因是:小學考試的難度不大,考察維度較為單一,對于素養要求并不高。
很多家長并不明白這一點,只盯著孩子的成績,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到了初高中,成績突然就掉下去,而且再也起不來了。
01
兩個常見問題
小學階段,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兩個常見的問題。
其一,是沉迷于給孩子讀兒童讀物。
有些出版社,玩命地推兒童讀物,他們不是有更深遠的教育考慮,而純粹是逐利的,是以賺錢為第一目標的。
他們不是先構建孩子的興趣,然后把孩子往深度閱讀上引導;
而是迎合大腦的表面的刺激,什么好玩就推什么;什么樣形式能創新,就搞什么。
比如“笑死人的×××”,“好玩的×××”,“一張圖學會×××”……家長看著孩子好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覺得很不錯。
但,其實全是最廉價的知識,不需要推理,不需要痛苦的學習,都是一些簡單的刺激。
而更可怕的是,還有很多成套的成癮性讀物,因為傭金高,各種知識博主還會玩命的推薦。
把趣味閱讀當做深度閱讀的階梯,這沒問題;但不能把趣味閱讀變成讀書的盡頭。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很多孩子一直到五六年級還是讀很幼稚的讀物,孩子心智發育不起來;孩子閱讀理解做不出來;作文寫不出立意。
深究其原因,還是閱讀的段位太低,一直沉迷在比較輕松的讀物。
興趣有兩種。
一種是簡單刺激;另一種是孩子忍受一定的枯燥之后,帶來的持久興趣。
父母要把孩子從第一種興趣慢慢引導到第二種興趣。
其二是,讀書結構有嚴重問題。
語文的核心不是科普,不是歷史故事,而是文學性閱讀。
不在于讀的多,而在于孩子從中到底能讀出什么。
比如說:
(1)讀一本散文集(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孩子能鑒賞,有共鳴,知道哪些寫得好,哪些很平庸?
(2)讀《水滸傳》,孩子能否對自己感興趣的故事,從“寫作技法”角度去鑒賞,分析妙在何處呢?
(3)孩子從小背誦了很多詩歌,到初中后,是否會看詩歌賞析的書(通俗一點的,比如葉嘉瑩的書)?
做到知其美,且知其所以美。
如果孩子讀書只看故事,最多分析一下性格,但散文幾乎不讀,更高階段的詩歌鑒賞的書,也是完全不接觸。
那孩子即便讀了幾十本、上百本書,又與看了很多電影,刷了很多肥皂劇有什么區別呢?
所以,如果家長想讓孩子走進讀書的殿堂的話,一定要記住:段位比數量重要。
那什么叫段位?
以《三國演義》為例:
低段位一階:聽凱叔講三國的故事/聽單田芳的評書
低段位二階:看三國的連環畫、童書
低段位三階:看青少版的三國紙質書
中段位A:看《三國演義》的原著
中段位B:看完原著后,聽“百家講壇”中“易中天品三國”
高段位一階:看毛宗崗點評本《三國》
高段位二階:看《三國志》等相關史料
高段位三階:看更多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思考很深的問題。
你們會發現,絕大多數孩子,到中段位就很不錯了。
02
給父母的兩條建議
對于小學成績的欺騙性這一點,大家搞清楚之后。
給大家兩條建議:
①如果孩子考試只能考70分,家長要嚴肅對待,這個分數在小學等同于掛科。
如果你的孩子,數學能考到95、98,甚至100分,而且語文、英語也能考90多分。
課內只要維持即可,孩子語文已經考了97分了,剩下的3分就不要追逐了,純粹是浪費時間。
一旦孩子語文能維持在95分左右,家長應該帶孩子做的事是:開辟第二條學習路徑,即素質線的學習。
②小學成績歸因很重要,就是父母得知道孩子成績好是什么原因產生。
有句話叫:“不是高中老師教出了北大清華的學生,而是北大清華的學生成就了老師。”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智力、主動性、以及之前的積累絕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老師。
但是,小學不一樣。
只要爸媽靠譜,每天盯著孩子搞作業,在習慣上特別嚴苛的訓練孩子;
或者請了一個特別好的一對一的老師,報了一個很好的語文班;
就算是他上了一個私立學校,遇到了一個負責的老師,小學成績都不會差的。
因為在小學階段,孩子力量還很弱,自我意識還沒有起來,所以相對聽話,家長和老師能使上勁。
而且,考試難度不大,對于素養要求不高,外力一使勁還就能有效果。
所以,在小學階段,孩子成績好不一定是因為孩子自身優秀,也有可能是別的因素給他催起來的。
故而,家長要做好小學成績的歸因。
即孩子現在成績好,到底是因為孩子自身,還是爸媽和老師盯出來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