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讀毛選《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啟示:“戰略退卻”四個字,幾乎可以說是毛澤東“以弱勝強”的方法論。
先來看看毛澤東是如何論述的。中國革命戰爭有四個特點,其中有兩條可以概括為“敵強我弱”,其實,豈止是敵強我弱,簡直是實力懸殊。國民黨掌握著全國政權,控制了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樞紐或命脈,擁有超過史上最大、全世界絕無僅有的規模的、現代的常備軍。而紅軍僅僅在各省交界的窮鄉僻壤擁有幾塊根據地(在最低潮時,甚至這幾塊根據地也丟失了百分之九十),其規模、武器、給養跟國民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由于國民黨軍隊擁有碾壓般的優勢,他們發動的進攻都不叫進攻,而是叫“圍剿“,而且規模一次勝過一次,戰斗一次比一次激烈。紅軍在前幾次成功的”反圍剿“中,逐漸總結出了自己的作戰原則。
這個作戰原則是什么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毛澤東所說的“戰略退卻”。戰略退卻,在江西叫做“誘敵深人”,在四川叫做“收緊陣地”。那么,什么是“戰略退卻”呢?
一、”戰略退卻“不是”被動的“的退卻,而是為了保存軍力、準備反攻的“主動的”退卻。一般的退卻,是被強敵攻擊后,身不由己的反應;而“戰略退卻”,是有明確目的的退卻,其目的在于爭取有利條件,”待機破敵“。
二、“戰略退卻”不是“倉促應對”的退卻,而是“準備充分”的退卻。其準備工作十分周到,包括“(對紅軍和根據地人民的)政治動員、征集新兵、財政和糧食的準備、政治異己分子的處置”等。
三、“戰略退卻”不是“從局部形勢出發”的退卻,而是“從全局的形勢出發”的退卻。戰略退卻,必須要考慮到全局形勢有利于我不利于敵,敵我力量發生對比發生變化時才轉為反攻。
我覺得,“戰略退卻”這個概念最關鍵的一點是,它把“退卻”這個一般被認為是局部的、被動的、臨時的動作,變成了一個全局的、主動的、有準備的動作,從而奪得戰爭的“主動權”。按照毛選的說法,奪得主動權,一般要取得下列條件中至少二種以上:(一)積極援助紅軍的人民;(二)有利作戰的陣地;(三)紅軍主力的集中;(四)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五)使敵人疲勞沮喪;(六)使敵人發生過失。
這里面的第一條,“對于紅軍是最重要的條件。這就是根據地的條件。并且由于這個條件,第四、第五、第六等條件也容易造成或發現。”這一條是確立了“政治建軍”原則的紅軍天然具有的、無可比擬的優勢;至于其他幾條,都是從軍事角度考慮的有利條件,類似于孫子兵法“避實擊虛“、”擊其惰歸“、”“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等。
對普通人來說,當我們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時,“戰略退卻”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方法論。
一、當實力相差懸殊時,暫時“認慫”不可恥。主動認慫,但是積極準備(包括做好自我心理建設和內部的溝通)、積攢力量、待機反攻。這樣的認慫,比一開始嘴硬,結果被打趴下了之后被迫認慫好得多。
二、如何在“戰略退卻”的過程中,努力爭取反攻的條件?
最值得借鑒的是,既要自我增強實力,同時又要誠懇待人、爭取各方的支持(越是弱者,越要善于爭取外力的支持);
其次,爭取把競爭引向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錯位競爭(對自己有利的戰場);
還有,瞄準對手的弱點,抓住對手的失誤。
這就是以弱勝強的方法論——戰略退卻,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