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秦末漢初最杰出的軍事家(沒有之一),他是“漢初三杰”之一,是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奉為“兵仙”。他第一個投奔的是項梁,在項梁死后,跟隨項羽。然而,韓信卻不受項羽重用,提出的建議都被項羽否決了。他于是離楚歸漢,另謀生路,還是不得志,僅僅擔任管理倉庫的小官。后來,韓信得到滕公夏侯嬰的賞識,擔任治粟都尉,依舊默默無聞。
后來,韓信得到蕭何的賞識,還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韓信”的大戲。韓信才被劉邦重視起來,被拜為大將。此后,韓信為主公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定三秦。此后,韓信一發不可收拾,一連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滅楚,可以這么說,劉邦的大部分天下都是被韓信打下來的。
然而,在劉邦稱帝后,對韓信越來越不信任,有一天突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其兵權。但是這次劉邦沒有把事情做絕(殺死韓信),而是改封韓信為楚王。事情還沒完,劉邦游云夢澤,出其不意生擒韓信,將韓信押解回洛陽,削去其王位,改封為淮陰侯。
后來,有人向呂后告發韓信“謀反”,呂后和蕭何合謀,將韓信騙入宮,于長樂宮的鐘室將其斬殺??蓱z一代軍事家,被呂后所殺,悲呼哀哉?!敖仆盟?,走狗烹”,誠不欺我。
如果韓信效仿張良、蕭何,主動交出兵權,并貪腐自污,他能保住性命嗎?答案是肯定的,他還是會被殺死,原因如下。
其一,韓信曾經掌握過數十萬軍隊,而張良只是一個參謀,蕭何只是一個政治家。
楚漢爭霸開始,韓信作為劉邦最倚重的大將,他獨立帶領數萬、數十萬大軍征戰沙場。他是一個指揮過千軍萬馬的大元帥。這些將士們,對韓信非常信服,雖然大部分都忠于劉邦,但其中也有韓信的親信,對韓信忠心耿耿。如果韓信造反,這些人一定會,跟隨。劉邦每次想到這一點,便坐立不安,吃不香,睡不好。
張良,雖然和韓信齊名,都是“漢初三杰”之一,但是他一直是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并沒有直接帶領大軍征戰。張良主要干一些斗智的事,如在鴻門宴,張良“策反”項羽的叔父項伯,又讓劉邦服軟,才在鴻門宴上逃過一劫。換句話說,張良在軍中沒有根基,大部分將領也沒當過張良的下屬,無論任何時候,他們也不會跟隨張良“造反”。對于這一點,張良心里清楚,劉邦也明白,因此對張良的忌憚不如韓信大。蕭何也是如此。
張良知道君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他于是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后,逐漸退居二線,用“生病”為借口,閉門不出,不參與君臣之間的爭斗。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
蕭何采取了霸占田舍,自污名節的辦法,向劉邦表明他沒有野心,只想當一個臣子,沒有更進一步的想法。公元前193年,蕭何去世。
其二,韓信是秦末漢初最杰出的軍事家,令劉邦感到恐懼。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意思是,韓信的兵越多越好,再多的兵,韓信都能帶好,帶著這些兵打勝仗,建功立業。毋庸置疑,韓信是當時最杰出的軍事家。當時,劉邦和項羽的征戰中,屢戰屢敗,而韓信卻是屢戰屢勝??梢哉f,劉邦的天下是韓信替他打下來的。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的今天。
劉邦心知肚明,因此對韓信感到恐懼,如果將來有一天韓信反叛,他能打得過韓信嗎?用腳趾頭想一下都知道,論軍事指揮,一百個劉邦也不是韓信的對手,劉邦手下的所有武將加起來,也不是韓信的對手。因此,劉邦才多次削減韓信的兵權。
從前202年到前196年,漢高祖劉邦為鞏固漢王朝統治,先后解決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異姓王。這些異姓王之中,有的是被逼反的,劉邦親自帶兵討伐,將其擊敗,消滅諸侯國。如果這些被逼反的異姓王之中有一個是韓信,劉邦帶兵與之交鋒,是很難戰而勝之的。
結語
由于以上兩個原因,韓信即使主動交出兵權,效仿蕭何貪腐自污名節,也會被劉邦,或者是呂后殺死。沒辦法,韓信的軍事天賦太高了,無人是其對手,他還指揮過數十萬大軍,如果韓信不死,劉邦坐臥不安。因此韓信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