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是孫子兵法操盤的兩個核心動作,曾經做總結說,《老子》之道在有無,《孫子》之用在形勢。
形勢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無論做任何事,操盤任何項目,部署(形)和有策略的實施(勢)都不可或缺,所以,軍事操盤上,形勢為本,虛實為“的”(目標、導向),就是說,己方所有的操作都圍繞如何用部署(形)和奇正展開(勢)創造或識別敵方部署和奇正展開的虛實之機(虛實)。
前兩天出差路上,聊天的過程中閃過一個想法,“形與勢”在具體的戰術動作上怎么體現呢?
今天看到了筆記本上的這個想法,稍微梳理一下,認為可以從戰略、戰役、戰術三個方面談一下“形與勢”在其中的體現,很多細節完全憑借自己的了解,不一定專業,權當對“形與勢”的思考與復習,希望能夠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當然,在《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中,并沒有區分戰略、戰役和戰術,而且這三個思想只是不同層面的一種劃分,其本質是一回事。
就是說,掌握了戰術上的操作,站在戰役指揮者的角色上同樣可以運用,站在全局的高度上也可以做戰略部署與實施。
我更傾向于從戰術到戰略,戰略思維是生成的,將軍多數也打出來的,從基層到高層的過程,也是生成戰略思維的過程。
形與勢的操作集中體現在“軍形”和“兵勢”兩篇,“軍爭”也與其有密切聯系,是執行或落實的關鍵環節。
之前零散寫了很多關于“軍形篇”和“兵勢篇”的文章,尤其是2022年的文章,基本將這兩篇的內容講清楚了,抓到了操作的本質,有興趣的朋友可查找參閱。
1、部署的關鍵動作
首先,確定功能。
攻守是兩個基本功能,軍形篇用一半的篇幅來講攻與守,但攻守的工具與“謀攻篇”的作戰意圖、目標息息相關。
戰略意圖、戰略目標決定了要部署什么樣的功能,或按照什么功能去部署,很多人在談中美關系,如果不搞清美國的戰略意圖,并明確我們的戰略意圖,就沒有辦法部署,也沒有辦法討論用什么策略應對才是正確的。
比如,如果美國的戰略意圖就是分化、或搞得你貧弱以維護其霸權,那妥協、讓步都是無效的,必須有針鋒相對的部署,并展開奇正運作。
其次,地生度。
從“地生度”開始開始進入部署的操作模型,“地”是戰地,如果您贊同將“地”理解為國土面積、實力論,那讀到這里就可以結束了,后邊的內容也必然不會認同。
地者,遠近、高下、廣狹、險易、死生也。
這是地形、地貌的特征,“地生度”主要的工作就把握地形之特點,以此確定該如何部署,或取或舍,或行或止,或攻或守,攻守之制高點的判斷皆由此“度”之。
第三、度生量。
蘇陰森說,高低之地,能容兵幾何,寬窄之路,能行兵幾何,廣狹之區,能集兵幾何,險易之境,能用兵幾何,地形如何,用兵多寡,皆由度而量之。
把握戰場容量,戰線長度,確定在這里要打什么規模的仗,什么樣式的仗。
第四,量生數。
地之容量已知,接下來確定我用兵之數,哪個位置,部署什么兵種,多少數量,以及兵種之間的配合。
不同兵種戰斗效力的發揮,皆有其外部條件,尤其冷兵器時代的兵種,騎兵、步兵、車兵都有地理環境的要求,故要充分考慮戰斗力發揮條件進行部署。
第五,數生稱。
部署不是單方面的,還要考慮敵方的情況,這里的“稱”,要從兩個方面考量,一方面是“稱”彼我人(兵力、兵種)與地形是否平衡,另一方面“稱”彼我雙方兵力、戰力之間的差異。
第六,稱生勝。
人地皆宜,兵力占優,或“見勝”敵方部署的“人地失宜”,把握戰機,勝負見矣。
2、奇正展開
“兵勢篇”的核心是兵力展開的核心,是實施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無限的放大“勢”,抓著“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的效應不放,往往就跑偏了,那是講己方將領如何創造氛圍如何讓團隊不由自主的沖鋒。
兵力展開主要是用奇正,高效使用力量,放大力量的效應也是奇正,故曰:戰勢不過奇正。
奇正難用,關鍵是大家理解上的問題,總用字面意思去理解,“正”就是常規部隊,一線部隊,常規戰法云云;“奇”就是非常規戰法,正分出去的兵力,出其不意打擊的兵力。
實際上,奇正是分配兵力的角色,唯有按此理解才能真正用上。
正兵,看得見的兵力,吸引敵方注意的兵力,或分散敵方注意的兵力,佯攻、圍點、誘敵皆為正。
奇兵,是隱藏起來的兵力,不一定敵方不知道你這部分兵力在哪里,關鍵是不知道你要干什么,這部分兵力的作用是打擊敵方,沖破敵方組織,它通常的位置是埋伏在,或突然到達敵方防御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處。
舉個例子,美國總打“臺灣牌”,這顯然是“正”,吸引精力、“火力”、注意力,或分散精力或注意力,但它的“奇”在哪里,以我了解的信息看不透。
操作而言,“形與勢”在戰略和戰役中的體現差異不明顯,當然,“形”的戰略部署還體現為和平時期的國防部署,這方面不是本文的重點。
“形勢”在戰略、戰役層面的體現:
形:兵力部署。
勢:奇正展開。
效果:創造有利的態勢。
1、戰略、戰役的部署
孫子兵法中,部署的第一要點在于“地”,要基于戰區、基地、戰線去部署兵力,戰區是基于全局根據地域或計劃達成戰果劃分的不同區域;基地基于機動能力與后勤補給能力選擇;戰線是由彼我雙方的防線形成的作戰線。
在“地”的選擇中,勝負手是搶占制高點,這個點的確定取決于攻勢作戰,還是守勢作戰,同一個作戰線上,相同的地形,攻勢或守勢作戰制高點不在一處,有些地形適合攻勢作戰,有些地形適合守勢作戰。
第二是兵力配置,其操作核心是虛實,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平均分配兵力,尤其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必然會依據作戰線上的地形或作戰意圖有所側重的部署。
俄烏沖突中,俄羅斯的作戰線長達兩千公里,兵力只有十萬人,其部署必然集中在幾個重點區域,因此其薄弱環節比較多,如果有無人機配合衛星系統監測,并以機動的火力打擊輔助,應該可以彌補兵力不足的情況,但從現實中俄軍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所以,戰略、戰役角度看,部署的兩個關鍵點:
戰地——搶占制高點。
兵力——虛實協同。
2、奇正展開
“兵勢”的奇正展開主要是為了創造虛實之機,要在敵方防御體系很嚴密,或者無法判斷敵方部署之虛實的情況下,通過正兵“攻其所必救”的方式吸引、調動敵方的兵力,使其虛實暴露出來,或預設某個位置的“虛”,然后將“奇兵”移動到敵方“虛”的位置上,等待機會打擊敵方的防御體系。
當然,察到敵方部署的虛實以后,也需要奇正展開,按照孫子兵法的套路,識別到敵方防御體系的虛實后,用“作之、策之、形之、角之”偵察確認后,以正兵吸引敵方主力,分散敵方的注意力或精力,將奇兵出其不意的移動防御體系的“虛”之處,打破其防御體系。
形:作戰隊形。
勢:個體(小組)之間的協同。
效果:有效展開攻或守的行動,重點是戰斗力效力發揮和減少損傷。
戰術上,古代側重于陣形的應用,現代側重于戰場上或攻或守的戰術行動,設計戰術動作或設計陣形,其方法與戰略戰役的方法一致,只是著眼的角度不同。
1、隊形部署
作戰隊形,是減少傷亡,戰斗力倍增的有效手段。一般來講,設計戰斗隊形,主要基于攻守的功能,比如馬其頓方陣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突破,圓陣主要功能是防守,著名的“三三制”作戰隊形也是基于突擊功能而設計。
隊列、站位、跑位是隊形的核心要素,日常的訓練側重其步伐變化、隊形轉換的協同性,比如,縱隊變一字隊形,縱隊變三角隊形,一字隊形變三角隊形,縱隊變左梯隊、右梯隊等。
隊形變換是戰術的基礎,指揮官在戰場上要依據戰地特點來安排具體作戰隊形,既要發揮地利,又要發揮戰術效力。
比如,三三制中,兩個戰斗組,一個指揮小組,遇到具體地形,需要考慮將三個小組都放在什么位置上,各負責什么任務;美軍的二二制,分為火力組和突擊組,也要依據地形將小組放在不同位置上,以完成突擊任務。
所以,戰斗指揮依然需要從“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
首先要從地形特點、武器性能與局限性和敵方的戰術隊形、攻擊武器去安排火力配置,然后計劃好在哪個位置上殲敵,預設好武器和人員。
實際上,每一種武器都需要適合的位置,有發揮最大效力的條件,現場部署要把握這些因素。
就是說,“地生度”是一個思維路徑,平時訓練時將其套路熟練掌握,才能有戰場上的靈活運用,而不是戰場上再機械的“地生度,度生量……”。
2、奇正展開
無論規模大小的戰斗中皆離不開奇正,不用說項羽撤退時28騎也有奇正之分,就是三三制戰斗小組(3人)的三角形中,也有進攻、掩護、支援的分工,這都是奇正之用,有吸引火力、壓制火力的正,也有迂回的奇。
奇正相生,關鍵是戰場上因形勢而變的調整。
綜上,不僅戰場最高指揮官要用“地生度”部署和“奇正相生”的展開思考,班長、排長也需要部署與奇正展開的思維,換句話說,不僅老板、領導需要部署、奇正展開思考,基層員工也需要考慮完整這件事需要哪些資源,這些資源都在哪里,我該怎么部署,先用誰,后用誰,以及實施過程中,考慮做好哪件事創造效應,建立吸引力或影響力(可能是小范圍的影響力或對相關利益者的影響力),哪些工作可以出業績、出成績。
(全文完)
每位《孫子兵法》愛好者都有必要讀一讀的書
《孫子兵法戰術體系》
1、它以“形勢原理”貫穿前九篇和戰術體系部分(亦是操作體系)。“形勢原理”是《孫子兵法》的操作核心,為我們提供了兵力部署的功能、結構設計方法和工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奇正兵力展開造勢的方向。
☆可以運用“形勢原理”判斷戰局中的資源(兵力)所在位置、配置和狀態,以及資源(兵力)的奇正角色(任務)和走向。
2、以戰術為邏輯起點理解《孫子兵法》,更容易用于自己的工作中,也更容易讓《孫子兵法》思想落地,更容易掌握《孫子兵法》的操盤體系和手感,因為戰爭是放大了的戰術,戰術是戰爭中的細胞。
☆可以掌握項目操盤的程序、方法和工具,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培養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