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7
大家好,我是失眠者一號。
今天分享一篇可能對大家生活和情緒調節有所幫助的書。不僅是因為我自己最近情緒也很低落,也考慮到疫情放開后大家更是各有各的難。
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生活的真相,也是熱愛生活的起點。而情緒問題也值得注意。成年人有壓抑和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悲喜自渡,未成年人卻未必有。因此家里有孩子的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是中學生。
抑郁這東西不是洪水猛獸,為啥要羞于啟齒呢?人活著少不了情緒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覺知情緒,并找出對策解決當下最迫切的問題。
如若生活所迫沒有時間解決,那就暫時壓抑自己內心的小孩,踏實把事干好,把錢賺了。煩惱會少很多,感知幸福的能力也會得到增強。
現代社會喧囂浮華,多數人都想一夜暴富,開啟躺平模式。
但此種自嘲又何嘗不是面對生活一地雞毛的悲哀無奈呢?
到處都是割韭菜的不懷好意者,欺騙著無知又嗷嗷待哺的韭菜。
著急賺錢沒有任何問題,但請一定擦亮眼睛,絕大多數談錢的關系只是利益關系。那么如何破除人生迷局,讓自己活下去,并且能活得更幸福一點呢?
01
大腦——一切問題的根源
書中介紹說人有三重大腦:
第一重是“本能腦”,即爬行動物對環境刺激的本能反應;第二重是“情緒腦”,即哺乳動物產生恐懼、愉悅和傷心等情緒,已出現情感交流;第三重是“理智腦”:為人類特有,有助于思考創造。
正因人類擁有“理智腦”,人類方與世間萬物有了本質上的區別。
由于三重大腦中“理智腦”發育最晚,致其生長時間短于“本能腦”和情緒腦”,必然斗不過這兩者,結果則是決策時不夠理智清醒,安于本能享受。
當然,這也是墮落的開始。
解釋了為啥年輕人愿意在舒適區躺著。一個字,“爽”。
舒適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第一選擇,很多人嘴上說著要考四六級,卻不愿做題,一遍遍刷著短視頻;嘟囔著第二天早起跑步鍛煉身體,卻總不起,睡到日上三竿……
對策是遵循科學方法,持續刻意練習,發展“理智腦”,從而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
02
潛意識——生命留給我們的彩蛋
有人面臨人生關鍵節點時,因為沒有應對此種情況的經歷,往會手足無措。
但有時,人只“憑感覺”,就能做出人生許多重大選擇。
書中舉了兩個例子:
其一是丘吉爾“憑感覺”逃過一劫的故事。
一晚,丘吉爾檢查完陣地欲離開時,助手為他打開一邊車門,他卻從另一邊上車。隨后一顆炸彈從天而降,若丘吉爾未聽從感覺,便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妻子問他為啥要換到另一邊,丘吉爾回答:“有個聲音對我說'停下’”。
另一個故事。
林肯在見過朋友推薦的閣員后,并未任用。林肯說不喜歡那人的長相,說:“一個人過了40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面孔負責”。
此種“憑感覺”的行為看似感性,卻有著內在邏輯。而“憑感覺”實則是察覺到潛意識發出的信息。
懂得看清并善加利用潛意識,于人生而言是幸運的。
03
元認知——人類的終極能力
元認知能力,即對認知的認知,說白了就是反省自己觀點是否正確的能力。
此種能力人人都可獲得,分為:被動元認知和主動元認知。
兩者區別顯而易見。
作者在書中說:反觀,是元認知的起點。
反觀即反省,你可對自己頭腦中的觀點進行再思考判斷,從而糾偏,做出不會令自己后悔的決定。
如何獲取元認知能力:
1.學習前人智慧
一定多閱讀。當代人的許多問題,包括陷入抑郁等心理問題,都必須重視。而我們的先賢,早已將他們面臨這些逆境時的心境和解決辦法寫成文字照亮后人。
2.反觀自身經歷
聯系自身以往經歷進行自我觀照,不要害怕揭開自己的傷疤。因為你只需給自己看就好,當你可以冷靜下來審視自己過去行為的內在動機,你才真正成熟。并對癥下藥。
3.啟用“靈魂伴侶”
讓自己的“靈魂伴侶”一直監督自己,便能不沉溺于過程,及時警醒與改造自己。當你真正下定決心改變現狀,你一個人便是千軍萬馬,無人能敵。
4.冥想
冥想,指靜坐某地,最大限度放松自己的身體,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感受上。
元認知能力的提高需循序漸進,且必須進行實干。久而久之,便能感知到自己思維發生轉變。重視日常練習與反饋,不斷修正便會越來越好。
04
專注力——情緒和智慧的交叉地帶
在當代,專注力是一種極為稀缺的品質。
做事目的性太強,迫切想要一個答案,難沉下心專注做事是多數人的通病。
你或許發現,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做著這件事,腦子想的卻是另一件。
比如:
跑步時手腳在動,耳朵在聽音樂,腦子在思考接下來的安排;
睡覺時眼睛閉著,思緒卻一直飄飛。
書中管它叫“身心分離模式”。
身心合一則是:
“跑步時,跑是行動,剩下的是感受;
睡覺時,睡是行動,剩下的是感受。”
身心分離時遇困,很容易立馬撤回自己的舒適區。但逃避之人最懦弱。請不要急于親手丟棄自己涅槃的機會。想快速成長,就必須抓住每一個機遇,“一擊必中”。
培養專注力的辦法是:收回感受,回歸當下。即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跑步時,用心感受每一個動作給自己身體帶來的微妙變化;睡覺時,放松自己的身軀, 體會身體的緊張與松弛。
而如何活在當下,作者給出了4種深度沉浸的辦法:
1.有明確的目標(哲學三問,問自己想要啥,然后干)
2.練習時極度專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這本書說得很清楚)
3.及時獲得有效反饋(對自己成果的再剖析,發現問題)
4.始終在拉伸區(介于舒適區與困難區)練習
05
學習力——學習不是一味努力
處于倡導“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能力非常重要。
1.“匹配”原則
作者說:“好的成長是始終游走在'舒適區邊緣’”。
說白了就是上文提到的“拉伸區”,在教育學上,即維果茨基所說的“最近發展區”。高于自己當下的認知水平又不過分超越。
即作者所言“匹配”原則,講究難易適中。
練習寫作、閱讀、彈鋼琴等也可以此原則解釋。想得到提升和進步,就要不斷游走在“舒適區邊緣”,擴大自己的舒適區。
2.深度學習
書中提到美國學者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
最終報告結果如下:
被動學習:如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些活動學習內容留存率分別為5%、10%、20%和30%。
主動學習: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將被動學習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此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學習層次之間的對比。
書中說,遇困才是深度學習的開始。此時,我們必須調動自己所學全部知識去理解和闡釋新知。
深度學習步驟:
(1)獲取高質量知識(學習)
(2)深度學習新知識(獨立思考——自己進行獨立思考,將知識內化)
(3)輸出成果去教授(講述——內化后能夠講給別人聽,并讓人聽懂)
06
行動力——沒有行動,世界只是個概念
作者說:“清晰力才是行動力。”
當你要做某件事情時,定要讓它變得足夠清晰。即把目標細化,把成果量化,這樣我們的行動力才有所支撐,從而得到強化。
另外,要做一個不計得失的“傻瓜”。“傻瓜”一詞與書中迫切尋求結果者對應。
做此“傻瓜”意味著,不能因為一時看不到結果而放棄自己的行動,也不會擔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
最重要的是科學的努力+長久的堅持,并在實踐中及時反饋調整,用在自己最要緊的事上。
07
情緒力——多角度看問題的智慧
修煉情緒力,是人生必修課之一。
在我們整個生命中,情緒可以適時忽視,但無法避免。那么,我們如何修煉自己的情緒力呢?
書中介紹了以下幾種方法:
1.勤移動
作者把看待問題的角度比喻為“相機”機位,告訴我們在看問題時要多移動它,嘗試用多元化視角思考和看問題。
2.善學習
多看經典書籍,向先賢學習。
3.要開放
生活中,不要“先入為主”的心態去思考問題,不然會帶來偏見,使自己無法以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客觀真相。
以為自己認為別人怎樣,別人就是怎樣的。
4.尋幫助
當我們有遇到難以排解的情緒問題或是其他問題,可以嘗試向外界求助。這并不是一種軟弱的行為,相反,它有助于我們借助他人多維的視角來克服自己單一視角的局限。
5. 多運動
健康是活著,活好,擁有一切東西的基礎。平時要注意每天鍛煉,強健自己的體魄。
6.常反思
對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深入的剖析,幫助自己看到更多維的視角,不被自己蒙蔽。
PS:
為啥大道理都懂,卻無法過好這一生?
答案只有一個: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知”很容易,“行”很難,尤其是一如既往地“行”。若只停留在“知”,于精進自己無濟于事。
當我們開始行動,才有可能邁出前進的一小步。實踐出真知,說的就是這碼子事。想得到什么,就去付出什么。同時,去探索最適合自己進步的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努力的狀態,便不會在痛苦掙扎中前進。
《認知覺醒》,這本書曾對我的生活產生影響。
比如:在日常學習中,我成為了作者所說會“主動休息”的人,但忙不過來時,我也會不正常地熬夜,得來的結果自然不好。伴隨著身體的不適甚至情緒的不穩定。
此書值得一看。但做個最終總結:
其實全書就是在說一件事:找準目標,少想多做。干,就完了。
你把時間花在哪里,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失眠者一號2023.1.7于江西撫州
(注明來意,佛系通過。
沒空聊天,可做樹洞。)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當成了喜歡。
野蠻生長家,半個文學人。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你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