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勒龐(1841年5月7日—1931年12月13日),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他的《烏合之眾》被認為是群體心理的開創之作,在全球范圍內影響深遠。
勒龐畢業于巴黎大學,專業是醫學,可是奇怪的是,他竟如同孫中山、魯迅先生一樣棄醫從文,以寫作聞名于世。
勒龐親眼目睹了法國大革命的全貌,面對洶涌的人們在群體運動中以合理的名義踐踏盧浮宮圖書館、杜伊勒里宮等不可替代的藝術或建筑作品,他憤而寫下了《烏合之眾》這本名著,以批判在群體運動中出現的怪相。
可悲的是,在近代歷史上,勒龐所批判的現象一再重演,如希特勒的上位。
勒龐揭露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多數人蜂擁而上的不一定是真理。
在群體中,原先具備不同思想的獨立個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群體心理行為模式。
“群體心理最顯著的特征是:無論是誰構成群體,也無論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水平是否相同,他們成為一個群體的事實使之獲得了一群集體心理。”
“一個人的精神失常,是極易被識別的;一群人的精神失常,卻很難被發覺。而最先發現并且指出的人,通常會被認為是精神病。”
在群體中,所有的行為都變成合理的,一旦有人敢于說出相異的意見,立刻就會被圍攻。試問誰敢在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說不同意見呢?二戰中這個不舉手的男人,下場悲慘。
在群體中,個體壓抑的原始本能會肆無忌憚地釋放出來,爆發出驚人的破壞力。
“我們的有意識行為是無意識的深層心理結構的產物。這種深層心理結構主要受遺傳因素控制,包含了無數世代相傳的共同特點,構成了種族特征。在我們公開的行為動機背后,必然有一這我們不愿透露的原因。而在這些隱藏的原因之下,還有許多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原因。我們大部分的日常行為都是由這些我們自己毫無察覺的動機引起的。”
在群體中,極易發生一些個體不會做的極端事件,其原因就在于我們深層的潛意識被激發了。
群體結合在一起,其智商往往會降低而不是升高。
“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理解為群體,那么根本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整個世界比伏爾泰更聰明,確切地說應該是伏爾泰比整個世界更聰明。如果群體中的個體僅僅把他們共有的一般品質集中在一起,那么只會帶來明顯的平庸,而非我們實際上想象的——會創造出新的特點。”
因為群體無名無姓,不需要任何思考,只需要憑借本能行事,似乎一切都會變得允許。“一直以來約束著他的責任感便隨之全部消失。”
于是,我們便會看到群體具有以下的特征。
“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突顯,借由情感與觀念的暗示作用與相互傳染,使所有個體朝同一個方向轉變并立即將暗示轉化為行動,這些群體中的個體不再是原來的自己,而是變成了不再受個人意志支配的玩偶。”
在無意識人格之下,群體變得盲從,極端,像木偶一樣任人支配。
“由于群體慣于夸大自己的情感,所以極容易被極端的態度所影響。因此,演說者要想激起群體的某種情感,必須言辭激烈、態度強硬。于是,在公開集會上,演說者總結出了最有效的論說技巧,如夸大其詞、妄下斷言、反復說明、絕對不采用推理論證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
極端崇拜也變成了可能,就像希特勒。
“如今,掌控群體思想的大部分偉人已經不再擁有自己的祭壇,但他們還有雕像或者是畫像,被其追隨者所珍藏,以他們為對象的狂熱崇拜行為與他們的前輩相比毫不遜色。只有真正探明群體心理后,我們才能揭開歷史的真相。群體不管需要什么,他們首先需要的是神。”
崇拜的對象往往是瘋狂的,極富煽動性。
“領袖特別容易產生于精神異常、易于興奮、游走于瘋狂邊緣的半瘋狂之人當中。他們務必先對某些信條著迷并確信不疑后,才可以引發群體的興奮,從而喚起群體心中那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信仰,他會使一個人徹底變為自己夢想的努力。”
群體在無意識的極端之中,欺軟怕硬,全憑本能驅動,沒有任何的人類高貴可言。
“群體隨時會反抗軟弱可欺者,對強權低聲下氣。如果強權時斷時續,而群體又總是被極端情緒所左右,它便會表現得反復無常,時而無法無天,時而卑躬屈膝。”
“群體總是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善行感動!在他們看來,仁慈善良只不過是軟弱可欺的代名詞。群體只會干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他們根本不會去思考,也不會論證,只相信不斷重復的話語,在宏大敘事中陷入癡迷,帶有極端感情傾向的話更會吸引他們。
這一點被戈培爾利用即“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
“滔滔不絕的長篇論證——它們總是認真思考的產物——還不如幾句能夠對它試圖說服的頭腦有號召力的話。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它們的判斷,而絕不是經過討論后得到采納的判斷。”
這本并不厚的小冊子,閃爍著思想的光輝,很多人批判勒龐思想偏激。可是歷史恰恰證明了勒龐的真理性。我們對照著這些群體的特點,就會發現,在現今的輿論中仍然廣泛存在。
個體的獨立思考具備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又會面臨著巨大的阻力。
群體不會思考,只會走向狂熱,謀殺真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虛偽地審判他人,就像當年被雅典判處死刑的蘇格拉底。
真理不在于人數的多寡,而在于思想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