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智尚謀,是《孫子兵法》乃至整個古代兵學的基本特色。這就決定了孫子把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的制定和實施,立足于“先勝”的前提之上。他曾斬釘截鐵地表示,“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可見在他心目中,從事戰爭必須是如履薄冰,千萬馬虎不得。必須先有勝利的條件,先有勝利的方案,先有勝利的把握,才可以對敵一戰。這就是所謂的“先勝”。因此,他不厭其煩地強調要“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認為這才是巧妙駕馭戰爭的“上將之道”。十一家注孫子三卷 宋刻本 國家圖書館藏
然而,如何達到“先勝”的目的呢?孫子認為,“先勝”不是可以坐而致之的,而必須通過主觀上的不懈努力來加以實現。努力的正確方向,則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種情況,預測各種變數,在此基礎上正確籌劃戰略全局,巧妙實施戰役指導,以贏得戰爭的勝利。用他自己的話精確洗練地來表述,即“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由此可見,以“知彼知己”為主要方式的“先勝”思想,是孫子制勝之道的出發點和基礎。孫子認為,從事戰爭的先決條件是要做到“知彼知己”,因為只有全面了解各種情況,正確估量敵我態勢,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下定正確的決心,制定正確的作戰方針。鑒于這樣的認識,孫子主張在開戰之前對敵我雙方的主客觀條件——“五事七計”作出全面的了解,并進行仔細周密的考察比較,“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看一看究竟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有利的天時地利條件,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堅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以期對戰爭的勝負趨勢作出高明的預測,并據此來制定己方的戰略戰術方針。孫子一再強調這樣做的必要性,認為不如此就意味著失敗:“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謀攻篇》)孫子進而認為,不但在戰前戰略決策中要貫徹“知彼知己”的原則,而且在實施作戰指導整個過程中,也要始終不渝地將“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作為自己行動的最高綱領。他首先是通過對未能“知彼知己”而造成不利的后果的論述,從反面印證了全面了解掌握敵情的重要性:“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虛實篇》),“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地形篇》)。接著,他又從正面充分肯定了“知彼知己”對于指導戰役勝利的意義:“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虛實篇》),“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地形篇》)。層層遞進,環環緊扣,反復論證,鞭辟入里,從戰役戰術的層次將“知彼知己”、預見勝負的要義闡述無遺。(來源:古籍圖典資源庫)
《軍爭篇》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可見上至“伐謀”這樣的戰略層次,下至行軍屯兵這樣具體的舉措,都不能須臾違背“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根本原則。那么應該通過何種方式來了解和掌握情況呢?孫子對此也提出了自己系統的看法,從而使“知彼知己”的原則不流于空泛。第一,重視用間,掌握第一手的敵情材料。孫子大力提倡用間,把這看成是“知彼”,也即“知敵之情實”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上來加以認識,“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用間篇》)。為此,孫子專門撰寫了《用間篇》,來集中論述用間的原則和方法。主張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等“五間并起”,而以“反間”為主。通過間諜將敵人的方方面面情況偵察得一清二楚,以確保自己的戰略方針得以順利實施。第二,戰場“相敵”,掌握敵人的動向。所謂“相敵”,其本義是戰場交鋒之前,仔細觀察敵情,并在此基礎上判斷敵人的行動意圖,從而根據正確的判斷,來相應決定自己的作戰措施。孫子在《行軍篇》中列舉了三十三種具體的相敵之法。其中包括通過對敵人言論行動的觀察以判斷敵人之作戰意圖,通過對鳥獸草木和塵埃的觀察以判斷敵人的行動意向,通過對敵人活動狀況的觀察來判斷敵人的勞逸、虛實、士氣以及后勤補給等情況。盡管在今天看來,這些具體的“相敵”方法大部分業已過時,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孫子主張“相敵”,把它作為戰爭指導者達到“知彼知己”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卻是具有其特殊意義的,反映了孫子對作戰指導規律孜孜探求的可貴努力。第三,“火力”偵察,通過試探性進攻,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敵情。在《虛實篇》中,孫子論述了四種具體的試探敵人虛實的方法:“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意思是說,要通過認真的籌算,來分析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要通過挑動敵人,來了解敵人的活動規律;要通過示形佯動,來試探敵人生死命脈之所在;要通過小規模交鋒,來探明敵人兵力的虛實強弱。所有這些,都是在臨戰狀態之下為了獲取敵人情報而采用的方法,是孫子對戰爭經驗的總結,并在戰爭實踐中屢試不爽。它們的提出,表明孫子“知彼知己”的指導思想,已在具體的作戰行動各個環節上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貫徹。(本文選自黃樸民教授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孫子兵法》)
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孫子兵法
編著者:袁行霈 主編;黃樸民 解讀
出版時間:2017-0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