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網上的討論已經日益炸裂,其中最具引爆性的因素是:原生家庭,它擊中了無數人心中的痛點。
《歡樂頌》中潘勝美有一句經典臺詞:“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樊勝美獨自一人在上海闖蕩七八年,成為白領麗人,做到資深HR的職位,月薪過萬,可她非但沒有存款,還節省到“變態”的程度。她租住在普通的小區,與兩個初入職場的新人合租,在和帥哥約會后,得到的購物卡、包包都拿去變現。
這都是因為她的原生家庭,潘勝美生長在一個貧窮、重男輕女的家庭,哥哥不爭氣四處惹事,母親只知道找樊勝美拿錢,甚至哥哥的孩子也要靠樊勝美養著。她的家庭是一個無底洞,一次次把她拖回尷尬窘迫的境地。
每個人在成長一生的道路中,都會伴隨原生家庭的烙印。但是這塊印烙在眉頭還是心口,很多人自己未必意識到。
烙在眉頭,就顯露在你的氣質里。烙在心頭,就藏在你的性格當中的隱秘角落。
以前一個女同事是個90后的湖南妹子,跟其他90后張揚個性相比她顯得內斂一些,工作上認真負責,工作之余的生活也很自律,看書、聽音樂、做瑜伽,喜歡唱歌,總之給人很陽光的感覺。我留意到一個現象,她偶爾在辦公室打電話回家,講電話的時候心情不錯,可每次掛了電話后就有點兒神情落寞。
有一次公司組織旅游,在游玩途中聊天時,她說了她的煩惱。她媽要求她一定要在老家找男朋友,而且還必須八字相合。他媽在老家給她相中了一個,讓她回去結婚。她本人對男方不滿意,但是又無力反抗父母。
她原本有一個弟弟,不過弟弟幾歲時候溺水了。這個隱痛一直壓在全家人的心底,父母的傷痛和額外的期望都放在了她身上。她就是背負這樣的壓力下成長,想要遠走高飛,又不忍扯斷那根系在自己身上的線。后來她還是依從了母親的安排,回老家相親后,這邊公司辭了職,去男友的所在地打工。
一方面想要掙脫,一方面又要順從,這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桎梏。
那么,原生家庭的創傷又是怎樣形成的?
心理學家珍·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有關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兩項需求來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要。
1. 在影響原生家庭幸福指數的因素中,缺愛是造成家庭成員心理創傷的首要原因。
在你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愛,那么你就會因為失去歸屬感而痛苦,并且覺得自己一定不夠好,才沒有人愛。于是你就會放棄一大部分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認為父母會喜歡的樣子,而發展出一種不真實的結合關系,這就叫依附。
依附的感覺隨著你長大了,你會覺得窒息,感到沒有自己的生活,于是想要逃離這個家,以一種距離感給自己自由的感覺,但是實際上你并沒有真正地破除依附情結,不過是暫時逃開而已。
埋藏你性格中的依附心理,會讓你與他人的關系中變得謹小慎微,有時候會做出對自己沒有益處的事情,或者讓自己討厭的事情,但是又不敢改變,因為怕被排斥。
2. 原生家庭的不和諧
好的夫妻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最美的底色,失去這個底色,即便父母教育理念再一致,孩子的內心都是灰暗的。
在家庭生活中過度強勢的人,他們讓配偶承受多少壓力,就會讓孩子承受多少重負,給配偶多大的控制,就會給孩子設置多少阻礙。一個人如何對待兒童就是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包括如何對待配偶的一個縮影。
小時候,我們會想出一大堆理由來解釋為什么父母會吵架,其中有一個推論是: 我們一定是壞孩子。就算我們嘗試規避這種罪惡感,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個令人不安的想法,認為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錯,這種罪惡感總是不理性的 ,但是對孩子來說是很難意識到這一點的。
3. 家庭遭遇不幸或者貧困導致的負疚感
多年前的一個同事,老實厚道、靦腆,溫柔的人,長得還有幾分帥,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對他印象極好。看他一眼就知道這個人不會騙你也不會害你,是一個百分百可以相信的人。
就這樣一個人,在數年后竟然成了刑事案件的主犯,在矛盾爭執中他殺了未婚妻。這個消息令所有熟悉他的人都震驚,但他的悲劇并非毫無先兆,在命案的前幾年,他患了抑郁癥,不僅失去工作,還有過自殺行為。因為家境貧窮,他一直不想回老家,可以他的狀況在外面很難繼續打工生涯,兜兜轉轉一段時間后,他還是回到老家。經人介紹了一個對象,結局卻是如此下場。
案發后,同事們才得知他家不僅貧困,還有一個智障的弟弟。而此時,他父親已經患了癌癥,不僅沒錢治病,還要為他的案件痛心不已。想到一個家庭毫無希望,真是叫人唏噓不已。
這個例子至今想起仍覺沉重,甚至我都不愿意提及。
選擇性失憶也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有時候人對于痛苦的往事會選擇性失憶。但是這個方法不是靠譜的方法,它是一種潛意識行為,一旦刻意去做,就起不到效果了。
那么,我們有沒有辦法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當然有!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可是后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海明威
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響作用而成,所以并非不能改變。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原生家庭的影響雖然根深蒂固,但是它畢竟是屬于過去,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看待過去,現在是取決于我們自己。
認識到過去對自己造成的影響,過去的任務是幫助我們發現自己,成為怎樣自己還是取決于現在。能夠區分思考與感受,這就叫認知上的“分化”。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去獲取改變現狀的積極性和動力。
親密融洽的戀愛或者婚姻家庭是療愈童年創傷的最好契機,對某些傷痛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契機。因為很多性格的缺陷會在戀愛婚姻中暴露無遺,暴露的過程是發現的過程,善于自省的人會抓住這個契機修正自己,而因為伴侶和家庭的愛為我們改變自己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動力。
前提是,我們能清楚地認知自己身上原生家庭造成的烙印,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這個部分。消融烙印的過程,既是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覺醒的過程,一旦成功我們將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當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就要警醒自己不要再將原始家庭的缺憾復制到下一代身上。對于孩子的愛,也是我們覺醒和成長的動力。
跟大家說幾句心里話,我的原生家庭就不是很幸福,因為父母經常吵架,因此我小時候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可以說原生家庭的影響至今也未消除。但是這也有好的一面,促使我去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主動地認知自己,不斷自省,努力改善自己,有意識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環境。
卡夫卡因為有一個粗暴的父親,令他人生很不幸,但是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父親,我很懷疑他還會不會成為作家卡夫卡,會不會是寫出石破驚天的《變形記》的作者。不過,我相信卡夫卡自己肯定寧愿做一個平凡但卻快樂的卡夫卡,也不要成為人生不快樂的大作家卡夫卡,他活著的時候絲毫沒有享受過作家給他帶來的榮耀。
不過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給出了另一種答案,他的黑人父親在他只有幾歲的時候就拋棄了他的母親。奧巴馬的母親帶著小奧巴馬過上了窮困跌宕的生活,好在他的母親對他要求嚴格,從來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奧巴馬一路乘風破浪,步履不停,先后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法學院。在47歲那一年,當選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總統并且連任。
黑暗中長大的我們,用未來把過去照亮!
記得點擊“在看”和標注星標讓閱讀持續在線哦!
讀書|成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