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個句,那么難嗎?
還真有那么難。
每單元的重點詞匯、短語、句型,我都讓學生通過閱讀短文來進行學習鞏固,然后讓他們自己造句。
問題來了。不知道主系表結構的,沒有時態、語態概念的,不知道謂語、非謂語的變化形式的,句型結構完全生造的,問題五花八門,錯誤形式多樣!
仔細分揀批改,一一呈現講解,總結起來,出錯的地方就是漢語沒有而英語有的形式。如,漢語中,謂語不需要什么屈折變化,沒有時態、語態的概念;名詞沒有單復數之分,也沒有什么屈折變化;沒有非謂語形式;介詞搭配沒有那么多講究;句子與句子之間是意合關系等等等等。
而英語里面,動詞謂語必須有時態、語態的變化;名詞有單復數之分;名詞前面有冠詞(定冠詞、不定冠詞、零冠詞),有屈折變化;有非謂語形式,用法靈活多樣,極具表意能力;介詞搭配非常講究;句子與句子之間是形合關系等等等等。
學習的難點在此,重點在此,考點也在此。學生出錯的地方也在此。可以說,沒有一個系統的語法框架,沒有漢語和英語的對比學習,尤其是漢語語法也被淡化之后,這些問題就更為突出。學生交上來的句子,問題集中表現在這些方面。甚至有的同學是動詞原形到底,沒有動詞根據時態語態進行屈折變化的概念。
這引起我的一些思考。我們學習一門外語,當然是為了表意,一個是吸收外來文化,以豐富我們自己的文化,和世界文化同步,尤其是在科技文獻方面;而是為了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能夠和世界文化進行碰撞交流。這種表意,是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但所以的意義都要依附于一定的語言形式,如果我們對一門外語的語言形式不能夠熟練掌握,你要讀得懂外國故事不大可能,要講好中國故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但在過去的一些教學中,尤其是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沒有引導學生把表意與表形結合起來學習,注意觀察漢英兩門語言在形式上的不同,建立起一個合適的語法框架,就會造成學了十幾年英語,連單數第三人稱形式都不會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的建模任務沒有完成。
我把學生寫錯的句子一一呈現在白板上(這個任務簡直要要了我的老命,我要把學生錯誤的句子一一改正,然后把錯誤的句子一個詞一個詞打上去,做成幻燈片),讓學生來觀察、修改,目的是想通過這50個錯句的修改來重修建模:讓前面提到的英漢語法差異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和語法框架掌握下來。兩節課下來,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但還不夠。
一開始學錯的,要改過來,談何容易。可以說,這些學生稀里糊涂地學習了十幾年英語,連基本的語言框架都沒有搭起來。這不是識記單詞的問題,也不是閱讀量的問題,而是一個基本的學習建模沒有完成的問題。
教學改革這么多年,課堂教學改革花樣翻新,但基本的學習建模都無法完成,確實是值得深思和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