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來自對文化魅力的感知與認可
教育要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就不能之停留在對知識的灌輸和復現上。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一點就更加明顯。知識作為認知成果和實踐工具,越來越多的會被人工智能替代,而人類的未來一定是在人類靈魂的純粹和潔凈上,取得更大豐碩的成果。也就是說,人要回到人本身,要成為世界的目的,而不是工具。康德說: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為人。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形成尊重人本身的文化,那么它距離真正的文明就還很遙遠。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同時又是文化的產物。人的自身認同,一定需要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自身認同的根基。要獲得文化認同,文化首先要體現人本身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一種文化,越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給予認可,越能夠得到在這種文化中的理性存在者的認同,越能得到主動的調諧與順從。當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之后,文化的生長點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無論是新文化運動還是啟蒙運動,都在深入思考和應對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與交匯的問題。
這就出現了一個文化自信的問題。文化自信,來自對文化魅力的感知與體悟,并在實踐中得到現代文明的檢驗和矯正。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必須面臨一個現代文化生長點的問題。古老的根部深深地扎入厚實的泥土,而枝干上要結出繁茂的現代文明之花,這就需要不同的培育方式和不同的生長環境。根部的輸送能力越強大,越繁茂,就越能夠滋養枝干上新培育出來的文明之花。因此,發現傳統文化是現代文明生長點,并著力培養這個生長點,才能夠真正帶來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復興。文化自信,就取決于這個生長點的多寡與繁殖力。文化的自我繁殖帶來的可能會是封閉、僵化與枯萎。適當地進行文化交融,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文化環境與文化氛圍則會促成文化新的增長點與繁殖力。
當人的生命在文化中得到的是力的滋養,靈的滋潤,魂的浸潤時,文化自身釋放出的魅力就能夠真正做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效果。這樣的文化自信具有超凡的文化生命力和繁殖力,能夠讓個體的價值在文化環境中得到尊重、釋放和維護,文化自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任何文化,都是個體價值的綜合體現。所以文化自信,一定來自于個體價值的彰顯與釋放。個體價值要與個人主義分開來。個人主義,往往以犧牲他人的個體價值為代價,實際上是對個人價值的取消和貶抑,而個體價值的意義在于,個體價值的認同與尊重,是以每一個個體價值的認同和尊重為前提的,并不厚此薄彼,或取消一部分人的個體價值是為了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個體價值,因為這樣以來,實際上就是不認同個體生命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當個體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文化環境里不會被焦慮感、異類感、壓抑感所綁架時,文化自信就成為文化發展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就能夠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成為文化中個體的自覺認同和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