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不快樂的原因,或許就藏在這句話里,細(xì)細(xì)品品,對照下自己,說的是否在理,如果你能讀懂、悟到,想必你就能尋找到屬于你的快樂,否則你總難得到真正的快樂,正如一首詩所寫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但那些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都是自找的,而痛苦往往存在這五個方面。
一是高估關(guān)系,低估人性。來到這個世上,我們都少不了和身邊的人打交道,朋友、親戚、家人、甚至陌生人,尤其是成年人的關(guān)系,可能昨天還在推杯換盞,今天一個轉(zhuǎn)身就形同陌路,而在其中有些人就陷入了“人脈陷阱”,真正的人脈關(guān)系是價值的交換,而不是你們一起說過話,吃頓飯,人生99%的煩惱,往往來源于你高估了他人對你的在乎,從而使你自己過得煩惱、不快樂。
世上有兩樣?xùn)|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要考驗人性,人性根本經(jīng)不起考驗。最好的人際交往是雙方地位平等,地位平等,否則,這種交往就永遠(yuǎn)不平等。所以,在生活工作中不要太過高估自己和別人的關(guān)系,我們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幕貞?yīng),與其寄希望于別人,不如做好自己,畢竟風(fēng)雨來臨時,自己才是最好的港灣。
二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在初中學(xué)語文課時,我們學(xué)過一篇文章講的“想和做”,有些人只會空想,不會做事。他們憑空想了許多念頭,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空話,可是從來沒認(rèn)真做過一件事。也有些人只顧著做事,不動腦筋。他們一天忙到晚,做他們一向做慣的或者別人要他們做的事。
一事不做,憑空設(shè)想,那是“空想”;不動腦筋,埋頭苦干,那是“死做”。無論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學(xué)習(xí)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會得到進步。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lián)結(jié)起來。人生的一大痛苦不是來自于我們遇到的困難,而是我們想象中的困難,對于那些經(jīng)常困于不安和焦慮的人,往往有想太多的壞毛病,想太多,其實是我們在不斷地給計劃設(shè)限,讓思想戴上枷鎖,只有放下心中的顧慮,才能丟掉思想上的包袱,輕裝前行。
三是欲望太多,不懂知足。人性中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不知足”,同樣還是最大的缺點“不知足”,前者推動著世界前進的步伐,后者導(dǎo)致著世界深陷泥潭,同樣的字卻表露出不同的內(nèi)涵,這是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說明事物“陰陽”的兩面性,凡事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蘇格拉底曾說:“知足是天然的財富,欲望是人為的貧窮。”人一旦陷入欲望的深淵當(dāng)中,痛苦也會隨之而來。想要的越多,就越容易被欲望淹沒,被捆綁住,終究,痛苦會隨著欲望一同噴涌而出,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如果你總是學(xué)不會滿足,那么即便擁有全世界,也依然得不到快樂,想快樂去“知足”就行了。
四是求而不得,不忍放下。佛曰: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緣法和定數(shù),不可過多干預(yù),不可固執(zhí)強求。人世間,萬事萬物,冥冥之中早有定數(shù),不必貪戀,更不必執(zhí)念,不要試圖控制什么,也不要刻意改變什么,命中所有的一切,老天早就安排好了,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和遺憾。小時候,是別人手里的棒棒糖,自己得不到的小玩具;長大了,是拿不到高薪的工作,是買不起的車子和房子,生活沒有完美,幸福沒有滿分,既然很多東西沒法擁有,又何必苦苦追求,很多時候,我們感到不快樂,無非是心中的執(zhí)念太深,與其盲目地執(zhí)著,倒不如清醒地放棄。
五是凡事比較,迷失自我。人性的一大弱點,就是喜歡拿自己的生活和別人做比較,然后來證明自己的不幸。伴隨著人們的經(jīng)濟條件越來越好,但總是體會不到幸福,因為,人們總拿自己與那些物質(zhì)條件更好的人相比。正如卡耐基曾經(jīng)說過:“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于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當(dāng)我們執(zhí)著于贏過別人,又怎么能在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呢?攀比是一場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競賽,一旦沉迷進去就很難走出為此奔命的怪圈,然而生活不是競賽場,我們也沒必要沖入別人的賽道,找好自己的節(jié)奏,走在自己的途中,才能追尋那屬于自己的快樂。
總而言之,你能擺脫以上人生的“五種痛苦”,生活不能說處處歡聲笑語,但可以說是和顏悅色。有時候,能打敗我們的不是外在的困境,而是那幾種痛苦的內(nèi)心,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愿你我能把執(zhí)念放下,把心態(tài)放寬,把日子過好,快樂自然就來了。
寫作是一種修行,度人亦度己,人生最幸運的事就是“開悟”,就是那種掙脫自己的思維牢籠,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是為了翻越這個無形的認(rèn)知監(jiān)獄,就像撥開烏云見天日,讓你剎那間看透萬物的真諦和人生的真相,簡直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