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讀
濟
公
活
頓
戒
《濟公活佛》
濟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臺州天臺(今浙江省天臺縣)永寧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稱為“濟公活佛”。
“濟公活佛”生平,最早見于四庫本《北磵jiàn集·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其《舍利銘》記載了濟公的生平:“叟,天臺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受辭于靈隠佛海禪師,狂而疎shū,介而潔,著語不刋qiàn削,要未盡合準繩,往往超詣,有晉宋名緇逸韻。信腳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臺、雁宕dàng、匡廬、潛皖,題墨尤雋jùn永……叟名道濟,曰湖隱,曰方圓叟,皆時人稱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凈慈。”
《濟公活佛》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相信這首歌很多人的耳熟能詳。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濟公都是通過游本昌老師主演的電視劇《濟公》而認識到這個瘋瘋癲癲又不失智慧與善良的老和尚。濟公身上的那種灑脫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那么歷史上濟公是否存在,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于赤城山。由于受天臺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后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
濟公出家后,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
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并逐出山門。
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此后無人再敢詬逐。
“凡僧”變“神僧”的第一步便是給予濟公神仙的身份。《如凈和尚語錄》卷下之贊佛祖部分有贊“濟顛”詩一首:“天臺山里五百牛,跳出顛狂者一頭,賽盡煙花瞞盡眼,尾巴狼藉轉風流。”
這里面的“天臺山里五百牛”即有喻五百羅漢的意思,暗示著濟公是羅漢轉世。
有了羅漢轉世的身份之后,濟公便順理成章的擁有了法力。在最初的傳說當中,濟公擁有著下火和咒語的能力。
在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十四“方外玄蹤”當中記載著:“(濟顛)為人誦經下火,累有果證。”《濟顛語錄》也有過濟公6 次為死者下火,使亡靈得到超度并轉世投胎的記錄。
《濟公活佛》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
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梁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
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于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
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圣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后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
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即“三賢”)一樣,也受到了佛教禪宗的熏染。
濟 公 活 佛 圣 訓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么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么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么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么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么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么
死后一文帶不去――慳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么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么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么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么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么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么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么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么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么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么
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么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么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