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因為守護著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
賈平凹先生說“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把雞毛當令箭,不該激動的事激動,別人不夸自家夸。全不顧你的厭煩和疲勞,沒句號地要說下去。“
在沒有生孩子之前,完全沒體會到這樣的好處。即使總不知羞恥的自詡為“別人家的孩子”,父母的口里,極少得到類似的稱贊。 忙于生計的他們,只知道做好了自己,才能給子女們好的將來。從不要求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卻在潛移默化中,把我們變成了他們的模樣。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光芒。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只是做好自己,愛他們,尊重他們。
親情劇《請回答1988》中,徳善的媽媽一花,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因為丈夫替人擔保欠下巨額債務,家里經濟窘迫,過的非常艱難。
大女兒寶拉是家里的驕傲,成績優秀,卻性格暴躁,在家非橫跋扈。二女兒的徳善,雖善良可愛,成績卻很差,上大學都有困難。 撫養三個孩子,已經讓她精疲力盡。經濟拮據,只能把最好的資源給了寶拉和兒子。夾在中間的德善,似乎被忽略了。面對寶拉,夫妻倆唯唯諾諾,甚至有些低聲下氣,全然沒有普通韓國家庭父母大過天的氣勢。因為經濟原因,寶拉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他們因此心生愧,對寶拉總是百依百順。
寶拉參加游行,被捕的那個雨夜,媽媽在雨中哭著求人不要帶走寶拉。叛逆少女終于醒悟過來,原來,自己看不起的父母,已經用盡全力在守護他們。年前送姐姐去舞蹈班上課,遇到一個爺爺,也送孩子上輔導班。爺爺說,他們家孫子好辛苦,圍棋課,拉丁課,英語課,樂高課,鋼琴課。周末是滿的。
還說,小孩子爭氣,去年拉丁在市里比賽的了第一名,圍棋也早早的在同齡孩子中升了段。就是休息的時間太少了。 末了,問我是不是大理那邊的人。他們在大理有兩套房子。也許老人并不需要我回答什么,自顧自的說廣州的房,佛山的房,深圳的房空著,東莞工廠的電閘是他在管……把孩子送過來他要回家煮飯…… 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我知道了他們家在東莞開工廠,很多地方有房。兒媳婦對孫子要求太高,他覺得孩子很辛苦。 臨走的時候,還建議我,送孩子去學圍棋,開闊思維,對以后學習很有幫助。 越是條件好的家庭,越注重教育。在我們普通話還磕巴的時候,他們已經能淡定的跟外國鄰居英文對話了。欲望是無窮的。接觸的越多,才發現我們擁有的越少。我們求而不得的童年,在成年之后,往往加在了孩子們的身上。也許他們并不懂,這些唾手可得的東西,在父母小的時候,是多么可貴。
“自己活得沒有自信了,就寄托在兒女身上。這行為應該是自私和殘酷,是轉嫁災難”。
有時候覺得挺焦慮。給不了孩子更好的條件。幾萬塊一學期的幼兒園我們猶豫了,幾千塊一期的興趣班也猶豫了。在孩子還沒學會選擇的時候,甚至連給她多種選擇的機會都沒有。我們明明也很努力。可生活就是這么現實。興趣班80塊一小時的大課,終究比不過500塊一小時的私教。
我們提倡快樂教育。但社會,對孩子的未來要求太高了。學習變得功利,我們甚至沒辦法脫離這種幾近變態的學習觀念。細心甄選的同時,讓自己不要那么焦慮。未來的路很長,陪著他們慢慢走。
兒女的生命是屬于兒女的,不必擔心沒有你的設計兒女就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