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學習書法時,往往要涉及到筆法、字形,這是對書法最基本的學習要求,但是這些基礎學好了以后,就要涉及到書法作品的創作了,而創作就要涉及到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書法的章法問題。
有的人可能時常會這樣的疑惑,那就是盡管能寫字有基礎,但要真正動手去寫出一幅作品 來,卻在撓頭,其實,并不是他不會寫字,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創作,也就是如何把這些詩詞組合起來寫成一幅作品的問題,而這就是書法除了筆法、字形以外的另一個最需要學習的問題,它就是書法中的章法。
簡單地說,章法就是一幅作品的形式安排。好的章法,或者說好的作品的形式感就是字與字之間和諧統一,就像音樂一般,雖然中間有高低音相互穿插,但它們合理地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首悅耳動聽的音樂。書法作品也是如此,一幅作品中有輕重、大小、疏密、方圓等,這是從個別字來看的,但從整體上來看,它們卻是和諧的、統一的。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到:“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董其昌的這一段話對章法的重要性及章法的布局方式作了簡要的概述,可以說是較為生動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章法是書法作品中外在的形式感與內在呼應關系缺一不可的有機組合。書法作品的形式感是一種外在形式,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各種矛盾關系的組合,但實質上則是內在呼應關系的緊密聯系。內在的是根本,外在的是形式表現。
章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為每個人對作品內容、筆墨、書體、紙張,尤其是對風格的表現方式方法和理解不同,章法也就有了很多種的形式了。但是,作為書法作品來說,章法的總體形式也不外乎以下幾個:
第一,不同書體的章法。書體雖然分為五體,即: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而這五體之中,又可分為靜態的和動態的,前面三種為靜態書體,后面兩種為動態書體,根據它們的形式不同,靜態書體一般宜采用等距均衡的分布方法,即人們常常采用的格子分割法,把每個字寫在有形的或無形的格子中間,即可形成狀如算子的章法構成。而動態的書體,由于字體的書寫方法不受到字形大小、距離等影響,這時就要考慮筆墨上的輕重、行間距等方法,體現出動態書體的筆勢感。也即“真(即楷書)則字終意不終,草則行盡勢不盡,其得書之趣矣。”
第二,書寫內容對章法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書法中的內容雖然是古詩詞或自作詩詞,它對章法是沒有直接或過多的影響,但一些書法名家卻認為,真正優秀的書法作品,內容質量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為書寫內容時,人的情緒、情感、情懷也在參與其中,例如某些字的一個長長的筆畫,它是書寫者帶著某種情緒而來的,而這個筆畫恰恰把某兩行進行了分割,構成了書法的空間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內容對章法也是有很大的影響。
第三,筆墨給章法帶來的效果。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提出“用筆十法”,“為偃仰向背、陰陽相應、鱗羽參差、峰巒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則、遲澀飛動、射空玲瓏、尺寸規度、隨字變轉。”這是指用筆所要達到的要求,也是對章法提出的要求。筆墨在書法中占有的成分很大,這是因為在一張空白紙張上的形式構成都是由筆墨產生的,而筆墨可以分為筆法和墨法,筆法因為書體的不同,它自然也有不同的筆法,如靜態書體在用筆時的速度并不是很快,給章法帶來的沉著、穩健之感,而靜態書體則是迅疾、流暢之感。墨法是用墨的方法,人們在書寫時,由于內容表現(章法)的需要,墨色也會在其中發生較為復雜的變化,如輕重、濃淡 等,這些墨色給章法的表現也就有了像是中國畫一樣的寫實與空靈感受了。
第四,紙張讓章法構成更為豐富多彩。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紙張的大小、形式可以使章法千變萬化,但所有的紙張尺幅必須要遵循上述三方面綜合體的原則,更不能對前人書法作品的章法進行生搬硬套。章法如同個人的風格一樣,是千人千面的。紙張一般分為整張、半整張、四分之三張或更小,以及扇面等等,不管紙張如何分類,但這些章法的構成總是要合理地進行分布或安排。當代一些書家對不同紙張提出了章法的安排布局,這樣的形式只是固定的模式,雖然對于初學者有利,但不利于人的創造性。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震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古人對“意在筆先”的說法,并不是指在書寫時要如何把某個字寫成什么樣,而是說,在寫字之前,要通篇謀慮,統籌謀劃,其實就是指對章法上整體構思。那么,如何謀劃才能使章法更為精彩合理,為書法作品增彩呢?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運用筆勢、形勢的原則,讓書法風格整齊統一。筆勢就是寫字時筆鋒所產生的鋒勢,北宋書法家米芾對鋒勢的說法就是“八面出鋒”,其實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毛筆在折紙后,它的每個筆毫都是會根據筆鋒前進的不同速度、筆法、著紙面面積、用力大小等而產生不同的狀態,這樣的筆鋒也是會有一定的鋒勢的。這里的鋒勢,會對章法帶來一定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字的“勢”,即字勢。這是由筆鋒的變化帶來的。而字勢則給章法帶來了姿態、風格的影響。
第二,運用筆墨,調整矛盾變化的關系。筆墨是書法作品的核心要素,它是體現書法家水平和駕馭技法能力的直接體現。由于筆墨在書法作品中會有輕重、粗細、虛實、濃淡的變化,它也給作品的章法帶來許多形式構成,也豐富了書法作品章法的多樣性。如,靜態書體一般多以重墨書寫,從而使書法作品的章法顯得雄渾和沉著,而動態書體由于書寫速度快,筆鋒中所藏墨色不能在瞬間完成流注,從而就有了飛白及蒼勁的筆墨再現,這也給章法增添了一定的意趣。
第三,讓筆勢產生出各種呼應關系。呼應關系是章法必要的表現手段,也是章法形成的重要緣由。這種呼應關系包括字內的、字間的、行間的、行與行的呼應。書法作品中為什么要有呼應關系?這是因為呼應會讓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靈動關系。不論是哪種呼應,必須要強調氣息的流暢性。對于字內來說,是兩個筆畫之間的連接關系,即上一個筆畫的收筆要與下一個筆畫的起筆要有承接,如此一來,章法的生命力也就產生了。
當然,書法中的章法也包括除了正文以外的題首字、落款字和嵌印等,甚至有的書家認為,書家的情緒、人的情操、格局、修養、學識等都是影響章法的主要因素,它們共同構成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形式感。
總而言之,章法是書法創作中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一些書法家尤其重視章法的安排,甚至他們認為,章法可以是書家修為的體現,也可以是創作水平的直接體現。要創作出好的作品,除了技法能力外,更要注重在實踐中體會章法、學習章法,以古為師,以他人為師,舉一反三,才能悟出章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