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王傳芬
展覽時間:2016.4.2-2016.4.7
展覽地點:武漢卓爾書店4樓卓爾美術館
2016年4月3日,非遺中華采編組應邀參加“布貼芬芳”——《楚風布畫》非遺傳承人王傳芬布貼藝術作品展!
1、認識布貼畫——布貼藝術!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色彩豐富鮮艷,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是我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
布貼畫所表現的內容,有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動物、花卉和各種吉祥圖案,追求沉著和濃烈的色彩,在大膽夸張的畫面之中開拓新意,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勤勞聰慧的勞動人民在傳統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
布貼最早是對破損的衣物上的縫補,后經巧手制出花樣補在衣服上,即成布貼,逐步演變成一個古老的的民間美術品種。長期以來,布貼深藏于民間,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一經問世,布貼即以她獨有的藝術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1986年首次亮相 “ 湖北民間美術展覽 ” 布貼是做衣服的下腳料,按照人們的意圖拼貼的而成的手工藝品,不同的用途十分廣泛,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被稱為是 “ 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 。
布貼畫已收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楚風布畫傳承人——王傳芬
王傳芬,女,1943年生于武漢。
王文農先生次女,20世紀60年代初畢業于華師附師美術專業并深得家學。
現為市老年大學工藝美術副教授,任洪山區老年大學布貼藝術科教師、洪山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齊白石研究會會員。深受父親影響,喜畫蘭竹,愛好古典詩詞、收藏。
20世紀80年代末在父親的關愛和支持下,對源于楚文化的布貼藝術進行探索、傳承、創新、堅持不懈三十余年,作品自成一格。從丈夫那里獲得西方繪畫、素描、色彩、裝飾設計等學養。
但從80年代末起,她將其所學融會貫通,癡迷于指尖上的布畫——用面料布頭經構思、立意、拼貼、創新出別具風格的畫面,表現風景、人物、花鳥、動物。
1994年11月29日,《長江日報》第一版以大幅照片給予報道,湖北、武漢主要電視媒體也先后播出專題采訪報道。
1995年即得到齊良遲先生(白石大師之四子)、歐陽中石先生的贊譽、題詞。
2001年起至今、自編教材,在老年大學開科教授布貼藝術。
2008年組建團隊《楚風布畫》,扎根民間,多年來開展了一系列讓布貼藝術回歸民間的活動,產生較大社會影響。
2012年《楚風布畫》獲批為洪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著名學者、書法家、教育家、當代藝術大師歐陽中石先生為王傳芬題詞
齊白石大師第四子齊派藝術第二代領軍人物、著名藝術家齊良遲先生為王傳芬題詞
3、“布貼芬芳”——《楚風布畫》非遺傳承人王傳芬布貼藝術作品展現場實況!
·圖參展的老藝術家與王傳芬合影
·非遺中華采編胡正霖與王傳芬老師合影
·講解
·講解
·講解
·著名企業家、卓爾集團董事長閻志(左二)
·講解
·一位媽媽為孩子做介紹
·現場
·現場
4、展出作品(部分)!
·《彩云曲》
·《鳳鳴楚天》
·《中國龍》
·《楓葉小鳥》
·《一團和氣》
·《高瞻》
·《峽江行》
·《沙漠駝鈴》
·《野水蒼煙》
·《蒼月無聲過橫壙》
·父親王文農為布貼畫題詩,書法。
·《晨》
·《荷壙》
·《緣了江南》
·《暮歸》
·《知向誰邊》
·《童話》
·《夕陽紅透水云中》
·《村外》
·《私語》
·《朝朝暮暮》
·《水色清心》
·《天地玄黃》
·《天高任鳥飛》
·《湖》
·《駝鈴》
56個民族特色:
寫在后面的話:
王傳芬老師的布貼藝術作品,亮點在于除了傳統的布貼畫作品以外,創作了一系列具有意境的作品,實為少見,傳統布貼藝術重點在于“工藝”上創新,而王傳芬老師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內涵上創新,將布貼真正升華布貼藝術,賦予布貼畫藝術的靈魂!
——非遺中華采編 胡正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