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嬌黃凸雕九龍紋方盂
低溫黃釉瓷器創燒于明洪武時的景德鎮官窯,以后各朝多有燒造。以“黃”與“皇”諧音,故以黃色象征皇家的尊貴,黃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黃釉瓷器均采用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澀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黃釉,再入窯經850-900℃烘燒而成。
明 黃釉仰鐘式碗
由于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對于顏色嬌嫩如雞油者,人們又稱之為“嬌黃”或“雞油黃”。統觀歷史上的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產品最受稱道,被視為黃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潔,釉色淺淡嬌嫩。
高16.8公分,口徑13.3公分
圓鼎式爐身,口沿飾雙立耳,底接管狀三足,足壁飾泥條。
通體罩施嬌黃色釉,釉質透亮,側視微現五彩光澤。爐身前后兩面劃獸面紋,間飾以金錢紋和朵花,底刻“周丹泉造”四字楷款。
明代制瓷名匠,活躍于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善仿古瓷。他仿造的文王鼎爐和獸面戟耳彝,尤為逼真。往往一品造出,四方競購,以至于不惜千金爭市。又能“燒陶印、文具、辟邪、龜象、連環瓦,皆用火范,而成色如白定,其文亦古”
高31.6cm,口徑18.8cm,底徑17cm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漸斂,平底,口、肩之間置對稱曲帶形雙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內施白釉,外施黃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紋7道,雙耳上各有青花線2條,下腹部相對的兩面以金彩繪二牛。底素胎無釉。
此罐以舒緩的曲線構成豐滿勻稱的形體,體雖碩大,卻無笨拙之感,古樸中透出俊秀之美。罐上所施黃釉色澤淡雅,渾然一色,描金弦紋熠熠生輝,裝飾效果高貴典雅。
此類黃釉描金罐除置曲帶式耳者外,尚有置獸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屬宮廷祭祀用器。
高32cm,口徑19cm,足徑17.5cm
罐廣口,短頸,溜肩,腹部上豐下斂,平底,肩兩側置對稱牛頭形耳。罐內施白釉,外施黃釉。外壁自上而下飾金彩弦紋9道。底素胎無釉。無款識。
明代黃釉瓷器造型以盤、碗居多,罐則少見,且為弘治朝所獨有。
高4.4cm,口徑24.8cm,足徑5.8cm
盤撇口,弧壁,圈足,足微撇。通體飾黃釉,色調較深。盤心暗刻正面云龍紋,內壁刻雙龍趕珠紋,隙地暗刻朵云紋。外壁近足處黃釉下以青花繪蓮瓣紋一周,紋飾細膩。底白釉,青花雙圈內有“大清順治年制” 6字楷書款。
順治時期官窯瓷器很少,署有官窯款的制品更是罕見。
口徑6.7cm,足徑2.9cm,高5cm
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內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
高32.7cm,口徑30.6cm,足徑27.3cm
缽斂口,圓腹,腹下漸收,瘦底,圈足。缽內外通體施鱔魚黃釉,底陰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鱔魚黃釉屬于鐵、鎂結晶釉,清代宮廷檔案稱之為“廠官釉”。由于燒成工藝的某些差異,廠官釉的色調有多種變化。清雍正時期廠官釉品種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鱔魚黃、瓜皮綠等。此缽釉色偏黃,色如鱔魚皮色,勻凈優雅,且器型規整。
高1.4cm,長12.5cm,寬16.5cm
筆掭葉形,通體施黃釉,釉面瑩亮,釉色黃中泛紅,葉緣紅色愈深。器面的葉脈描畫清晰并以描金裝飾,器底亦雕出葉背脈絡,全器宛如疊置的大小兩片秋風中飄落的紅葉。
此器取秋葉的自然形態,以合于筆掭之用。
筆掭為下筆行文描畫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筆之間發生墨色濃淡不均的現象。清宮所藏筆掭并不多,但所取材質豐富,制作優美精巧,大概為畫工筆佛像或書小楷經文而備。
清道光 黃釉刻花仿竹雕筆筒
高10.5cm,口徑16.3cm,足徑16cm
筆筒呈竹節狀,通體及圈足內均施淡黃釉。外壁刻劃蘭、菊、梅花紋。底署陰刻篆書“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款。
這款筆筒的形狀與顏色與竹制品逼肖,雕刻紋飾清新流暢,釉色光潤,賞心悅目。
盆高10.9cm,口徑16.9cm,足徑11.5cm
奩高3.5cm,口徑16.9cm,足徑13.2cm
盆板沿,直壁,圈足。盆內施白釉,底開兩圓形小孔。外通體施淺黃色釉,飾暗刻花卉,口沿處暗刻卷枝朵花紋,腹部暗刻折枝菊花、玉蘭圖案兩組。底暗刻“體和殿制”4字篆款。
奩板沿,淺腹,圈足。內施白釉無紋。外通體施淺黃色釉,飾暗刻花卉,口沿處暗刻卷枝朵花紋,腹部暗刻折枝菊花、玉蘭圖案兩組。底暗刻“體和殿制”4字篆款。
高4cm,口徑18.7cm,足徑11.4cm
盤敞口,弧壁,圈足。足內青花書“大清宣統年制”六字楷款。盤內外壁均滿施黃釉,盤心及外壁暗刻云龍紋。
黃釉云龍紋作為宮廷用瓷的傳統裝飾紋樣,歷朝歷代均在使用,且式樣繁多。按清宮條例規定,里外黃釉碗的使用是有嚴格規定的,只有皇帝及皇太后才可使用。
(圖文出處見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