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不逞之徒”,指心懷不滿而鬧事搗亂的人,其中的“逞”,義為快意,滿足,詳情請見內文。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四個漢字,分別是:?、(枷+辶)、(戉+辶)、逞。大家已經看到,今天的四個漢字中,有兩個現在的GBK字庫已經不再收錄,而?字也是極少用到的生僻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逞。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這個字讀音有兩個,一個bó;一個zhì。在第232課時,我們已經說過,《說文解字》里面收錄了兩個“?”字,許慎認為是兩個不同的字,現代漢語把它歸為一個多音字。許慎為了強調是兩個字,在這里的說解中特別強調“前頓也,從辵巿聲。賈侍中說,一讀若?,一讀若郅。”顯然,在這里,它不同于我們在232課講的讀音bó,而是讀zhì。兩個字形的“?”都是形聲字,在早期的漢字字形里,聲部一個是“巿fú”,一個是“bèi”,是寫法近似的兩個字,只是隸變之后人們統一寫作“?”了。
李澤蘭《說文辵部兩?字說》中說:“辵部兩?字,一解曰‘行貌’,一解曰‘前頓’。”
我們認為,讀bó時,其字義為行貌(詳解請見232課);讀zhì時,其本義為“前頓”,即急走。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字的小篆寫法)
2、(枷+辶)。(這個字GBK字庫沒有,只能描述字形,一個枷,一個辶)。讀音有兩個:
(一)jiā。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枷+辶),(枷+辶)互,令不得行也。從辵,枷聲。”讀這個音時,組成專用語組“(枷+辶)互”,義為相互牽制,令不得行。枷本指古代脫粒用的農具,如圖:
(打枷圖)
上圖農人所持也叫連枷,于杖頭加柄,敲打糧食,讓谷粒脫出谷殼。實際上,杖約束了枷,枷也約束了杖。有牽連之義。后枷又用于刑具,如圖:
(影視劇中的枷鎖)
將人的頭部,兩手固定在枷內,當然是人不得自由。因此,加上形部“辵”的(枷+辶),與互組成的詞組“(枷+辶)互”意思就是相互牽制,令不得行。比如章炳麟《訄書·學隱》:“欲與寇競,即羅網周密,虞候(枷+辶)互。”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jià。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組成專用詞“(枷+辶)枒”,意思如《集韻·祃韻》所說:“木如蒺藜,上下相距。”實際上就是古時候的拒馬叉子,相當于現在的路障,如圖:
(拒馬叉子)
(枷+辶)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枷+辶)字的小篆寫法
3、(戉+辶)。讀yu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戉+辶),踰也。從辵,戉聲。《易》曰:‘雜而不(戉+辶)。”形聲字。本義同“越”。逾越,越過。越與(戉+辶)互為異體字。《說文》中引用的《易》句,現在的通行本都寫作越。趙宧光的《說文長箋》中說:“(戉+辶)越二字音聲訓義皆通。”
(戉+辶)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戉+辶)字的小篆寫法
4、逞。讀音有兩個:
(一)chě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逞,通也。從辵,呈聲。楚謂疾行為逞。《春秋傳》曰:‘何所不逞欲’。”形聲字。本義是通,通達。
傅云龍《古語考補正》:“通,達也,是其本義。通有行義,無疾義。”所以,《說文》所說的通,本義就是通,通達。在楚地方言里,疾行為逞。所以,疾行的意義只在方言里存在。《方言》卷二:“逞,疾也。東齊海岱之間曰速,燕之外鄙朝鮮洌水之間曰搖扇,楚曰逞。”比如清代顧山貞《客滇述》:“山岸泥滑,馬不能逞。”因為山邊小路濕滑,馬不能快走。
(云南山路上的馬與行人)
本義之外,逞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快意,滿足。《玉篇·辵部》:“逞,快也。”比如《左傳·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杜預注:“逞,快也。”現在百姓饑餓而國君只知滿足個人享樂,祝史浮夸功德來祭祀,下臣不知怎樣行得通?逞欲,即滿足欲望,快意欲望。又比如《左傳·襄公十年》:“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都喪失了土田,所以五個宗族聚集了一伙不得志的人憑借了公子的族黨以發動叛亂。后來,這個典故發展出來一個成語“不逞之徒”,指心懷不滿而鬧事搗亂的人,其中的逞,義為快意,滿足。
(不逞之徒)
(2)解除;得逞。《方言》卷十二:“逞,解也。”比如《論語·鄉黨》:“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邢昺疏稱:“下階一級則舒氣,故解其顏色。”意思是:退下時,走下一級臺階,放松了神態,和顏悅色(神情自如)。又比如《左傳·隱公九年》:“(戎師)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戎師)走到前面的見到有財物俘虜,必然一意前進,前進而遭遇伏兵,必然趕快奔逃。走在后面的人不去救援,敵兵就沒有后繼者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勝了。
(3)施展,顯示。如,逞強。比如《莊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大意是:這并不是筋骨緊縮有了變化而不再靈活,而是所處的生活環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
(莊子畫像)
(4)放縱;肆行。《集韻·清韻》:“逞,縱也。”《六書故·人九》:“逞,肆行也。”比如《紅樓夢》第二十回:“把你奶了這么大,到如今吃不著奶了,把我丟在一旁,逞著丫頭們要我的強。”指李嬤嬤責怪寶玉放縱丫頭。
(5)驕矜;自負。《增韻·靜韻》:“逞,矜而自呈也。”比如蘇軾《滟滪堆賦》:“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
(《滟滪堆賦》詩意)
(6)極;盡。《玉篇·辵部》:“逞,極也,盡也。”比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楚眾,以馮陵我敝邑,不可億逞。”杜預注稱:“億,度也;逞,盡也。”現在陳國忘記了周朝在的大德,丟棄我們的大恩,拋棄我們這個親戚,倚仗楚國人多,以進逼我敝邑,但是并不能極盡與滿足。
(7)仗持。比如《英烈傳》第六回:“光卿逞著平生武藝,打開一條路,連夜逃奔去了。”
(二)yíng。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盈”。《集韻·清韻》:“逞,晉有欒逞,通作盈。”《史記·晉世家》:“曲沃攻逞,逞死,遂滅欒氏宗。”裴駰《史記集解》:“《左傳》‘逞’作‘盈’。”
逞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逞字的小篆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