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兩種,一種是傳授知識技能的能力教育,一種是關乎做人的人格教育。
我們常常會重視傳授知識技能的能力教育,卻忽略了關乎做人的人格教育。
也就是說我們會去關注和強調孩子的成績,但卻不會重視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畢竟,能力和成績是顯性的,而情緒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則是隱性的。
其實,家長忽略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人格是能力的基礎,人格是能力的土壤。沒有健全健康的人格,能力根本發(fā)揮不出來。
什么是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關于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適應環(huán)境的教育。
過去我們不重視人格教育的原因是環(huán)境變化小。老一輩的祖訓家規(guī)和言傳身教已經能夠滿足后輩適應社會所需。
現(xiàn)在不一樣了。改革開放四十年走過了西方幾百年的道路,疫情三年讓我們措手不及…環(huán)境的劇變,讓成年人都難以適應,更何況是未經世事的孩子。
如何面對這個不斷快速變化的世界?
這不是單單靠學習成績好就能解決的問題。此時的孩子更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
而這正是強調人格教育的時代背景。
人格教育,不是灌輸理念或傳遞知識,而是通過互動與反饋來影響孩子內部人格的形成。因此,家庭教育是人格教育的環(huán)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方面需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另一方面,父母的為人處世,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方式方法,都是在向孩子示范,如何為人,如何處世,如何與人溝通、交流、互動…而這一切正是人格教育的基礎。
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示范,引導,教誨,都是形成孩子心中禮義廉恥的標準。
進一步而言,人格教育的底色是情感。情感的內核是歡樂和喜悅,而平靜溫和則是歡樂喜悅的土壤。
因此,若家長不懂得如何進行人格教育,那么最簡單地方式就是平靜溫和地對待孩子。
因為,平靜溫和地對待孩子就是人格教育的一種方式。
如此教育,其實是在把平靜溫和的品質傳遞給孩子。而內心平靜的孩子更容易學會與人相處,也更能夠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
因為,靜能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