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送娃到校后,往公司趕。
騎在路上,隱約看到前方五六十米處,一輛與我同方向的電動自行車騎行時有上下顛簸現象。我就留意了一下路面,遠看好像還算平整。不過我是近視眼,那么遠的路面我可看不清,于是提醒自己騎過去時當心一些。
一會兒騎過那可能的顛簸之處,路面挺平整的,沒感覺到什么。我也沒在意,繼續騎,想著今天還有不少工作要做,早到早做。
又騎了三百米,到一個很小的路口,紅燈,我減速停車。
右前方五六米處,一輛電動自行車已通過路口了卻突然停了下來。
我只聽到發音略有含混的怒吼在震響:“走!走!你走!”一看正是之前我注意到的那輛與我同方面前行的出現顛簸現象的電動車。后座上的小男生跨跳下車來,極快地轉身向后走,全然不顧路口交叉方向騎來的電動自行車,直接和人家撞上。人家停車,他繼續走,他的正臉一閃而過,便朝我右側人行道的反方向疾走而去。
就在他正臉朝向我的一瞬,我看到,在口罩上方、迷彩色羽絨服連帽下方露出的一雙眼睛,那里面盈滿了淚水。
我不擅長估年齡,現在的小孩子比我們當年長得高,長相可能也會偏成熟些,我只能估摸他大約有十二三歲的年紀。
不知因為什么事,讓他發出那樣憤怒至極的吼聲!
同車穿淺色羽絨服的騎車女士可能是他的媽媽。因停車時太靠邊了,她在小男孩下車走了以后,奮力地挪車掉頭回去要追小男孩。
當她掉過頭來抬眼看向小男孩離去方向時,我看到她的臉,似乎沒太多表情,但從她眼睛里透出的情緒,有些無措,有點無奈,或許還有點在大馬路上發生沖突后被人看到的面上掛不住……
此時我回想起剛才他們車子顛簸的狀況,或許那時他們已經產生了爭執,以至于車子騎行不穩。
小男孩下車、轉身、往后疾走的時候,雖然離我有一段距離,但因為他那滿含淚水的雙眼,我想到自家的娃,內心有了一種沖動,想過去把他攔下來,跟他聊一聊,聽他說說心里話。
當然這只是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念頭,我的身子分毫未動。場景周邊的所有人也都沒有動。和小男孩輕撞一下的電動自行車主什么都沒說。
這一幕只發生在短短的二十秒之內。之后大家就各走各路了。
只是在這之后騎行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雖然我不知他們為何起沖突,但由此我聯想到昨天秦老師發的一條朋友圈,說的是2月13日重慶一小學六年級學生,不堪學習壓力跳了。
這樣的圖片我是再也不敢看的,太揪心了!太心疼了!可這樣的新聞現在并不少見。
我在2月11日的反思《用心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中說到,懷孩子時、孩子剛生下來時、與孩子開始讀書后,我的心態發生了不小的轉變,我不再只期望她健康平安,還開始附加上要學習好、懂事早、事事稱我心意的企盼。
如果不是跟隨老師學習,可能隨著她年齡的增加、年級的升高,我更會對她考試分數的結果、學習情況的排名等等焦慮起來。而我的焦慮、我的壓力會在有形和無形之中轉加到孩子的身上。
前兩天看到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劉擎教授在首席訪談的視頻中提到,前面那段時間公布的數據,中國有百分之十的孩子有抑郁癥。競爭雖有益,但不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全部,身心的健康成長最重要。
這種現象值得全社會重視和反思。
家長肯定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家庭環境會形成一個人人生的底色。同時,學校和社會應為孩子的成長共同筑建一個溫暖、支持的環境。
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看過一些報道,有那些暗黑的網站會引誘、鼓動孩子自殘、自殺。孩子與孩子之間會有交流,情緒也好,所謂的新鮮事也好,都會互通有無。還有我們的各類信息渠道,在傳播相關信息時,應注意措辭。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在這些事件中受到傷害、打擊。
當然孩子教育的重點一定是家長,而家長就算不知該如何做,無論怎樣,都需要與孩子保持情感溝通渠道的順暢,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有事情了才會愿意與家長說。
我作為家長,一定要不停地學習與實踐育兒的相關知識。同時在育兒的實戰中,不停地進行確認與修正。
關于此,12日我就有一個感悟。
上周娃希望買一種手賬,叫造景手賬。我也不清楚是什么,她說用她自己的零花錢,讓我在網上買了,她把錢給我。我陪著她在淘寶上看了下,大概了解了是一種類似我小時候玩的貼畫,只是顯得更高級一些。她要買木子里的,因為在PAD上看的人家做的視頻,她喜歡。
在我心底對于她看電子設備上的視頻然后喜歡上的東西下意識是有一點反感和抵觸情緒的,只是我沒說出來。
我幫她買了一套,花了幾塊錢,她每天做完作業會貼一張。
上周日,她希望我陪她一起貼,她貼一張,我貼一張。我看了一會兒,不會貼,請她教我。
當我真正陪著她,看著她怎么構思布局,一張張動作迅速地把貼紙貼到卡片上的時候,之前心里對這東西的否定瓦解了,知道自己錯了。
她玩這個貼紙時,需要動腦動手,而且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很遺憾,我沒有這個能力。輪到我做時,看著做為背景的卡片和一堆貼紙,我完全無從下手。我的思維是僵化的,沒有這樣的創造力。
我只好承認我沒她厲害,請她幫幫我,她想貼哪里就貼哪里,她說我貼。她開始還不樂意,非要一人貼一張,我說我不會,老師先教教我嘛,她才勉強答應。
她指導我把我的那張貼完后,我挺感慨的。可能是我的能力不行,但不管怎樣,我這個成年人的思維很容易落入到定式中,覺得自己就一定比孩子知道的多,覺得自己做的事、說的話就一定是為了小孩子好,有時會意識不到孩子的優勢,孩子比我強的地方。
我通過陪她一起玩,了解了這個造景手賬后,問她,這個沒想到這么好玩,你玩起來這么厲害!等你過生日時,媽媽花錢給你買一套另一個版本的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你,好不好?
說完,我看到娃的雙眼立刻放出光來,笑容燦爛,一個勁地點頭說“太好了!”,然后一把抱住我,連喊我“好媽媽”。
這件事對我主要的觸動有兩個,第一是不要先入為主,陷入思維定式,一定要多了解以后再下判斷。孩子喜歡一定有她喜歡的原因,了解之后再決定如何引導,好的支持,不好的想辦法轉移注意力。若一上來直接否定,容易激起逆反心理,并讓她更想得到和玩。第二就是,通過陪孩子玩,發現孩子的長處,即時給與肯定,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向與孩子共同的情感賬戶里存入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今天傍晚去接她放學時,隔著校園圍欄,看到她課外活動在操場上又蹦又跳,跟同學們玩在一處;晚上,她在衛生間洗澡,我在房間里都能聽到衛生間里飄出的她哼著的不知什么調的小曲聲,我的心跟著平和喜樂起來。
想想自己以前看了許多育兒書,卻還是不知道具體如何去做。現在通過跟著安老師學習,在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去嘗試與娃互動,并且時刻練習覺察與反思,如此才能讓我與娃的關系慢慢變得親近起來。
作家慶山說,愛是最精深的修行。我對娃的愛,也需要不停地修行,修行不去控制,修行無條件的愛。
愿天下的孩子與家人,都能互愛互助,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這是一篇學員投稿:
這位學員是一位7歲女孩的寶媽,她熱愛寫作..
下面這篇也是她寫的:
若本文對您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