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向外求,回到你的內在;
在內在的人里面住著真理。
——奧古斯丁
他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典范,
他是自我救贖的楷模,
他是宗教改革思想的源頭,
他為古希臘自由教育保留下了火種,
他前半生縱欲無度,
他后半生持戒虔誠。
他是奧古斯丁。
人們也叫他圣奧古斯丁。
他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也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他年輕時放蕩不羈,胡作非為,之后又皈依基督教成為最虔誠的教徒,并對宗教道德教育貢獻了許多理念和思想。
從奧古斯丁的身上,印證了佛家那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奧古斯丁而言,屠刀是本能欲望,成佛是信仰追求。
若沒有復雜的經歷與體驗,若沒有聰明才智的頭腦,他或許不會成為這樣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人。
而從他的故事中,我有如下幾點領悟與收獲:
01 每個人體內都有“神性”的種子。這個神性是一種超越現實,超越肉身的精神力量。自我覺醒是神性的覺醒。
這個神性與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思想中貫穿的美德與至善是同一個意思。在奧古斯丁的信仰體系中這個神性是指上帝。
02 不同時代的思想更迭與延續,其背后始終貫穿這一條主線,即揭示永恒不變的規律與真理。
比如,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未知世界的敬畏。比如,自然教育。
03 理性與信仰并不矛盾。反而信仰是對理性與感性的整合。
感性是對現實的反映,理性是對現實背后規律的反映,信仰是現實以及現實以外位未知領域的反映。三者的關系是感性—>理性—>信仰。信仰代表了精神能量的源頭。信仰則是自我覺醒的標志。
04 奧古斯丁的貢獻與局限(僅各舉三例):
貢獻之一:他在黑暗的中世紀保留下了自由教育(世俗教育)的種子。這種子會在文藝復興時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貢獻之二:他把向內自省作為實現救贖的手段。即用理性約束自己,在追求信仰中實現自我超越。
貢獻之三:提出符號(語言)與事物本身的差異。強調教育是傳授知識與實踐經驗體驗的結合。知識代表的是符號,實踐經驗體驗代表事物本身。他反對脫離事物本身的符號傳遞。
局限之一:過度禁欲,強調體罰。原本這是自我約束的手段,最后變成了約束他人和反人性的措施。
實際上,教育的宗旨是通過教育促進與實現人的自我約束,即自律。他律難免適得其反。在教育活動中,懲罰并不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
局限之二:推己及人,提出人性本惡論。認為兒童是邪惡的。
實際上,人性是中性的。早期的養育環境及成長環境都會對其人性善惡產生影響。
局限之三:以《圣經》為權威,反對史詩與戲劇。
實際上,一切人類精神物質的創造都有其價值。單一難免偏頗。
05 教育是人類適應環境的產物。
當環境巨變時,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育實踐。而教育理念的超前性與教育成果的滯后性,在環境巨變的情況下,矛盾會異常突出。盡管如此,基本的教育規律卻又是永恒不變的。而我們閱讀經典的目的是為了發現永恒不變的規律,結合現實情況,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06 真正的解脫不在外界,而在內心。
若你深感“罪孽深重”“煩惱重重”,或許你可以通過內觀、自省、懺悔、寬恕來完成自我救贖。而奧古斯丁即是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