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本來是營州柳城的雜胡,他的老媽是突厥人,在部落中做得是巫師的勾當,他的老爹是誰現在考證不出來了,因為他老媽的生活作風實在太不檢點了,就連自己都不知道哪個男人才是讓自己中招的那一個。
安祿山大小就有點小聰明,憑著機靈的頭腦,四處鉆營,他后來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看中,并被提拔成為張節度使身邊的偏將。
由于表現特別賣力,張守珪把他收為了自己的義子,有著干爹的特殊照顧,安祿山很快地就升級到了幽州節度使副使。
朝廷方面,安祿山同志也不惜花費重金大力籠絡,只要有使者到來,他每次都是好吃好喝招待著,并且奉上了價格不菲的孝敬心意,正是由于這些方面大員不予余力地交口稱贊,安祿山在唐玄宗那里也贏得了不小的名聲。
在皇帝那有了印象,升遷起來的速度,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沒過幾年,安祿山就被提升為平盧節度使,屁股還沒坐熱,新的任命再次下達,安祿山被任命為了范陽節度使,河北采訪使。安祿勢力不斷壯大和擴展,在各個蕃將中已是無人能比。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偽造了唐玄宗的手諭,對外界宣布,大皇帝親自下令命他帶領人馬入朝中征討楊國忠。
這次安祿山總共召集了十五萬兵馬,對外宣布是二十萬,他們的奔襲對象是大唐王朝的都城。
安祿山大軍所過之處,各州縣都是紛紛地順風而降,就連一點像樣地抵抗都沒有。就這樣,一路的暢通無阻,安祿山的大軍殺到了太原,做掉了那里的守城軍官。
之后,安祿山的軍隊以不可阻擋的形勢一路高歌猛進,攻陷了靈昌、滎陽等重要城池,眼看著洛陽就在眼前。
別看安祿山的勢頭這么猛,朝廷中不看好他的大有人在,比如說剛入朝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
這位仁兄與以往的戰績來看還是有著兩把刷子的,往昔的功績也得以讓他在唐玄宗面前放下豪言:“現在太平時間太長了,所以百姓們見著賊人造反就有點怕。但是事情總有順逆,形勢也有轉變,我請求走馬洛陽,開府庫,召集人馬,不需要多少時間,就可以把逆賊的首級敬獻到皇帝陛下你的闕下。”
這些大話,最終要了封常清的命,得以讓他成為“安史之亂”初期的第一個“杯具”人物。
封常清同志是個辦實事的人,說做就做,在唐玄宗任命他為范陽、平盧二道節度使(安祿山先前的職位),負責剿匪事宜后,他就來到了大唐王朝的東京洛陽,便在這里募集到了六萬多的人馬。
唐玄宗也沒閑著,他又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調整。先前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被任命為戶部尚書,而由郭子儀出任新的朔方節度使,同時,唐玄宗還任命了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在長安城中召集到了十一萬人馬后,領兵前進,討伐安祿山。
這支隊伍里,還有一個特殊人物,名字叫做邊令誠。
他當前的職務為監軍,先前做的是皇帝身邊最有前途的職業——太監,他后然所發揮的作用簡直讓人嚇一跳。
封常清雖然召集到了好幾萬的人馬,但這些人確實都不是打仗的料,即使是說烏合之眾也是抬舉了他們,既沒有組織性,又沒有紀律性,帶著這么一支部隊,封常清的結局可想而知了。
他先是在武牢吃了敗仗,把洛陽拱手讓給了安祿山,又是在都亭驛被擊敗,退守到了平陜郡。
當封常清一路敗退的時候,高仙芝所率的軍隊也正在趕來,雖然名義上來講這支部隊的元帥是榮王李琬,大家都知道,真正打仗指揮的還是副元帥高仙芝。
這位仁兄是名蕃將,史書上的說法是“高麗人”,他在唐朝的名氣很大,也打過不少的勝仗,最為著名的是小勃律之戰,還打過極富爭議的亙羅斯戰役。
在募集隊伍上,高仙芝與封常清同樣地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的十一萬人馬幾乎都是一幫“市井子弟”,要說搞點娛樂活動一個頂仨,打起仗來卻是一點也沒譜。
高仙芝在平陜郡迎頭碰上了節節敗退的封常清,兩人都沒想到會在這樣的情形下相遇。
雖然屢戰屢敗,實際的軍事水平還是放在那的,封常清向高仙芝分析了目前的戰況:“我這幾天也打了不少的仗了,賊寇確實勢不可擋。現在潼關沒有兵馬,賊軍很容易突破關卡,長安那就危險了。陜郡是守不住的,還是領著兵馬退守到潼關,讓賊人不得前進。”
高仙芝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積極準備起來。依著高仙芝的意思,就是應該堅壁清野,將陜郡的府庫清洗一空,在不給對手留下一點東西的情況下,在撤回潼關。
那些市井無賴出身的兵哥哥們接到命令后,就是亂搶一通,有些還差點就內部火拼起來,按照這個“清”的速度咋也是快不起來的,沒等他們徹底打掃完“戰場”,安祿山的軍隊就已經殺了過來,唐政府軍哪是對手,扔下東西就跑,一路直奔來到了潼關。
在潼關,唐政府軍得到了修整,沒有更多的賊軍來騷擾他們,因為這時候,安祿山正在洛陽忙著為自己的登基典禮做準備。
歷史上的很多事情告訴我們,如果外患少了,內斗也就多了。唐政府軍正是遵循著這個規律發展的。
唐政府軍“戰略性大撤退”潼關后,邊令誠的奏章也送到了唐玄宗面前,在這份上疏里,他舉報了兩個人——高仙芝、封常清,并給予他倆安排了合適的罪名:封常清“動搖軍心,夸大敵人勢力”,高仙芝“舍棄陜地幾百里,還克扣了兵士們糧食,中飽私囊。”
雖然事實有點夸大,但是在合理事實上編排出來的,比如說封常清確實說過叛軍很強大很難打的話,高仙芝也真是放棄了不少的土地,至于克扣糧食,有待商榷,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有點影子存在的。
接到了奏折后唐玄宗,一改往日的風采,對兩位將軍的處理非常徹底:“遣令誠赍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
封常清是第一個被殺的人,邊令誠第一個找得就是他,沒辦法,當時高仙芝還在外面營中巡查。
高仙芝回到自己軍營時,封常清已經被殺了,還沒有給封同事舉辦后事呢,邊令誠來到了高仙芝的身前,拿的是另外一份敕書。
兩位杯具人物走向了相同的結局。
封常清上路了,高仙芝走了,唐玄宗手中可以打得牌也不多了,想來想去,他想到了一個合適人選:哥舒翰。
哥舒翰是一位蕃將,還是有點能耐的,在他先前的管轄范圍內,吐蕃人是不敢靠近的,就怕挨了他的悶棍。
本來也未必是要哥舒翰上場的,只是這位老兄運氣實在太差,因為洗澡的時候,中風摔倒在地,只得回家休養。等到高仙芝、封常清了帳,京城中有資格的也就只剩下他了,而且重要的一點,哥舒翰和安祿山的關系非常差,兩人一直都很不融洽。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哥舒翰正在積極適應他的新差事時,洛陽城中的安祿山稱帝了,他自稱為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如一切應有的新國家,他組建了內部的行政機構,封賞了一大批的官員。
封賞人員中,有一個人,大家大概是熟悉的,史思明。
六月份,意外事件發生了,由唐政府第二任副元帥、一代名將哥舒翰所把守、駐有對外號稱二十萬唐政府軍的潼關失守了。
潼關的被攻陷,可以找出不少的原因,但最為關鍵的因素,卻是只有一個,楊國忠和哥舒翰的不對付。
因為有共同的敵人安祿山的存在,先前楊國忠和哥舒翰的關系還算不錯,但是漸漸地,隨著兩人權力的各自增長,這美好的友誼也就成了浮云。
大家所知道,安祿山造反的最大口號是干掉楊國忠,為君王分憂,哥舒翰的一個部將王思禮就請求哥舒翰派自己帶著騎兵出去把楊國忠從京城劫持了出來,然后帶到潼關做掉。
哥舒翰不太同意這種做法,覺得如果自己真是這樣做了,性質就和安祿山造反差不多了。
可沒想隔墻有耳,這個事情,給楊國忠的人給聽去了,并稟報給了楊國忠。
楊先生所固有的陰暗心理認為,哥舒翰表面上雖然是沒有答應,這心里面肯定是有著貓膩存在的,說不定,假裝著不同意麻痹自己,然后就下了黑手。
為了防備哥舒翰,楊國忠以為潼關做后備的名義向唐玄宗請求,在京城內再次招集軍隊。
楊國忠還真行,經唐玄宗批準后,沒多少時間,他就拉起了一支一萬三千人的隊伍。
他將其中的三千人駐守在宮外,以保衛皇宮的安全,他又將另外的一萬人,由自己的親信的杜乾運率領,屯駐在了霸上,很明顯,這是用來監視哥舒翰的。
楊國忠這點安排,真是讓人看不懂,若哥舒翰真是有想法,這點人馬,又算得什么,這只能說明這位老兄的大腦基本上都是漿糊來做的。
哥舒翰也不是笨人,楊國忠的所作所為他看得很清楚,楊國忠做得絕,他做得更絕,也不大聲招呼,哥舒翰便將杜乾運召集到了軍營中,隨便安了一個罪名后,他就把杜乾運給了結了,并吞并了霸上的部隊。楊國忠自認為的一步妙棋,也就此告破。
仗還沒有開打,兩位大佬就開始了斗法,以此情形而言,唐政府軍的結局真是可以預料的。
潰敗是從一個信息開始的。
前方傳來的消息,陜郡駐扎的安祿山部下崔乾祐所率的部隊只有少得可憐的四千人,而且地,這些兵士們所表現出來的狀態證明,這是一支由老弱殘兵組成的沒有防備隊伍。
這個非常重要“情報”,由前方的“覘者”(偵察員之類)傳來,很快地,落入唐玄宗中的耳朵里。
唐玄宗被深深誘惑了,他派遣使者來到哥舒翰營中,催促著副元帥進軍。
還好地,關鍵時刻,哥舒翰抵住了壓力,他一眼就看穿這是安祿山在玩“示弱”的把戲,他讓使者帶話給唐玄宗:“安祿山擅長用兵,等到現在造反,怎么會沒有防備!這必然是拿些羸弱之師來引誘我們,如果我們進軍,就是中了他們的奸計了。安祿山遠道而來,當然是希望速戰速決,而我們的強項就是堅守,守住了要害地區,安祿山就無所作為了。安祿山軍隊殘暴不仁,難以得人心,如果他們在潼關前止步不前,必然就會有內亂產生,那時候,政府軍再進軍,定是能夠將叛軍消滅干凈的。”
同時,郭子儀、李光弼的上疏也到了唐玄宗的面前,兩人指出,唐政府軍這時候,應該率領兵馬北上直取范陽,把他根據地給瓦解了,俘虜了叛軍的家室,安祿山軍隊必定內亂不可收拾。兩人也認為,潼關的軍隊不能輕易出戰,只要堅守著,就能拖垮叛軍。
這三位將軍對目前局勢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如果能夠按照他們所說的執行,安祿山也就蹦跶不起來了,偏偏地,歷史上從來沒有如果的。
一心堤防著哥舒翰突然回軍將自己做掉的楊國忠先生不斷地向唐玄宗灌輸著陜郡和洛陽早就可以收復、哥舒翰故意延誤戰機的思想,將唐玄宗整個心挑撥著還真以為是哥舒翰沒有盡職工作,只會消極怠工,于是著,為了盡顯大唐國威,回復先前的太平盛世,唐玄宗派了一撥又一撥的使者催促著哥舒翰“上路”。
皇帝的詔令面前,哥舒翰的態度軟了下來,他雖然知道出戰的勝利幾率等于零,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沒有更多的選擇,在痛哭了一場后,哥舒翰帶著軍隊開了關,走向他那杯具性的命運。
六月初七,在靈寶的西原唐軍以崔乾祐的部隊相遇。
似乎在驗證著偵察員的正確性,王思禮所率的五萬唐軍先頭部隊所遭遇的敵軍竟然不到一萬人,而且還真是群散亂無紀律性的家伙,唐政府軍一沖擊,叛軍就垮了,跑得比兔子還快。唐軍都紛紛大笑起來,打了這么多年的仗,還真沒見過這么菜得隊伍,鬧革命的農民軍也比這強多了,在笑聲中,他們輕松地追擊著滿山躥逃的叛軍。但是,很快地,他們笑不出來了。
因為唐軍中了埋伏,他們現在終于明白叛軍的人數為什么這么少了,原來都是在山上的高地窩著呢!
居高臨下的叛軍,用密集的木頭和石塊招待了唐政府軍,由于地勢的狹窄,唐軍展不開攻擊,只得任人宰割,一時間死傷嚴重。
眼見著隊伍的一批批被消耗,哥舒翰這個心拔涼拔涼的,他命人以馬拉氈車為先鋒,向高地上的叛軍發起沖擊。
目前情況來看,他的這招還是有效果的,唐軍堅持了很長一會兒,直到中午的到來,那場東風的光臨。
乘著風勢,發動火攻這點軍事常識,崔乾祐還是懂的。他讓人準備了多輛裝滿易燃物品干草的車子,直接塞在了唐軍的氈車前,然后就直接點著了火,焚燒起來。
大火乘著風勢熊熊燃燒,撲向了唐軍,滾滾濃煙遮蔽了唐軍的眼睛,令得他們不分敵我的自相殘殺起來。同時,崔乾祐帶著騎兵繞到了唐軍的身后,發起了突然襲擊。
唐政府軍被叛軍前后夾擊下,進退兩難,陣腳頓時大亂,兵士們猶如先前他們所追擊的叛軍般滿山亂竄,只是這回不是演戲,而是真正的潰敗,據事后統計,這一戰,唐軍損失程度達到了百分之八九十,哥舒翰跑得快,也只是帶了百多個騎兵跑路。
殘余的唐軍迅速奔上他們的來時路,往潼關而走。
潼關前本來有三條深溝,本是為防御叛軍的進攻而挖設,這時都成了唐軍最好的安息地。
搶著入關的人馬,早已魂奪魄散,絕大部分都掉入了事先挖好的溝里,陸續跟來的隊伍,卻不顧這些,繼續往前沖,直到把溝都填埋了,還是有人踏著尸體,往關里面跑。這樣搞來搞去,能夠剩下來的唐軍真是不多,滿打滿算也就八千人,想指望這支膽都沒有了的部隊把守潼關,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兩天后,六月初九,潼關為崔乾祐所攻陷,長安的大門被打開,唐軍的所有優勢都已失去。
哥舒翰的結局不太好,還沒跑出多遠,他就被部下火撥歸仁出賣,綁了直接送給了在洛陽的安祿山。
起初時,看在還有些利用價值,可以用來招降唐將的份上,安祿山并沒有對哥舒翰下殺手,倒是那位火撥歸仁因賣了主子而被安祿山所殺。
哥舒翰沒有將他對唐王朝的忠心進行到底,他跪地向安祿山請罪,并積極表示愿意配合大燕招降唐將。安祿山封他為司空,同平章事。
老將軍英雄了一輩子,終于在晚年失節,這人生未免有點虎頭蛇尾,還不如早點死了,或是犧牲在了戰場上。后然,哥舒翰的招降工作做得一點也不順利,唐將們除了一口拒絕外,還將哥舒翰的家屬親戚們問候了好幾遍。
沒有了價值的人,在安祿山眼里,就等同于廢品,沒過多久,哥舒翰被安祿山秘密處死,人生就此終局。
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哥舒翰都是和封常清、高仙芝并列在一個列傳里的,前面兩位都是冤死,博得人們的很多同情,只是這位哥舒老兄,就沒有那么多人去做過多的爭辯了,但是有一點肯定,這三人都是杯具人物。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墻》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