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者原創,轉載請說明出處
孩子哭鬧其實是很正常的,他不會說話,他的需求只能通過哭鬧來表現。隨著媒體和早教行業的興起,國外一些教育開始流行開來,可是有的寶媽很輕易的相信了一些所謂國外的“先進理論”。
理論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一位美國學者提出了一份“哭聲免疫法”,大體上就是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去理會他,等他哭鬧結束了,這時再去關注他,讓孩子自己懂得哭鬧是沒有用的,哭鬧是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的。那么這種“哭聲免疫法”真的有效嗎?
這種辦法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很多的美國媽媽都用這種辦法對待寶寶,然而時間久了,其中一些孩子出現了睡眠障礙,甚至得了自閉和精神分裂,所以這種辦法不可取。甚至發明觀點的學者自己家庭的孩子,都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其實孩子哭鬧很正常,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求不同,我們應該分情況討論
一、一歲左右的孩子:有需要
一歲左右的孩子,不太會說話,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說拉了尿了或者餓了,寶媽應該自己多關注一下寶寶,如果好久沒有喂奶了,說明他餓了,需要喂奶了。若不是餓了,那就有可能是寶寶拉了或者尿了。這樣的小孩子,哭鬧一定要哄,要關心。
二、1-2歲的孩子:想要關注
“媽媽,你怎么不陪我,只陪姐姐。”
“姐姐的作業還沒檢查呀!明天要考試了,媽媽要幫著姐姐復習一下呀!”
“哼!你們都不愛我!”說著孩子就哇哇的哭著。
這是發生在小劉家的一組對話,她的大女兒今年八歲,小兒子今年才一歲半,小劉這時候就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做。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哭鬧大都是想要關注,他覺得父母不不理會他了,想通過哭鬧獲得關注,獲得安全感。家長們要做的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告訴孩子,你要乖乖的,先去玩一會積木,一會媽媽和姐姐一起來幫你,好嗎?家長這樣說,能夠很好的轉移孩子注意力。
三、2-3歲孩子哭鬧:抗議
“媽媽,你給我洗個水果吧。”
“你自己可以洗,自己去洗。”
“我不要!我就要你給我洗!我抗議。”麗麗的孩子天天在家里這樣說話,指使父母幫他拿東西,父母一旦不同意就哭鬧,父母若是讓他吃他不喜歡吃的東西,就會哭的更加狠,這樣的孩子哭鬧大多是抗議,家長要了解好孩子為什么哭鬧,他有什么需求,切不可什么都不問就把孩子訓斥一通,或者一點不管孩子。家長要耐心的安撫孩子,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跟父母說話,想抗議可以跟父母耐心說,說明情況父母會理解的。
四、四歲以上孩子哭鬧:大多是想求助
四歲以上的孩子哭鬧,大多是遇到難題了,想要求幫助。家長們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遇到什么難題了,然后針對難題幫助孩子克服。
“呀!怎么哭了?你都上小學啦!都是大寶寶了,怎么能哭呢。”
“媽媽,我們老師要求的課外作業,要求畫一幅畫,我好不容易畫完了,但是不小心滴了個墨滴上面。”
“別哭啦,我當是什么事情呢!沒關系,媽媽幫你。寶貝,你看,這里能不能畫成一只小貓咪。”
“對呀!可以換成小貓咪,這樣地話就可以拯救整幅畫了!”
孩子哭鬧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年齡段哭鬧原因不同,家長要對癥下藥,切不可不管不顧,把孩子訓斥一頓哦,那樣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利的,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越來越不愿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