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人說:“真正的財富,是健康的身體,幸福的生活和好的心情。”其實,這句話我覺得應該這樣理解:好的心情是前提,只有擁有好的心情,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幸福的生活。

古人云:“養生在養心”,“養心乃養生之道”。心情,是人的感情或心理狀態,感情是由外界刺激產生的心理反應,磁感應生電、人感應生情。人,總有一定的心情陪伴著自己。人們常說的,心悅、心安、心靜、心鈍都是心情上的不同表現。心情好,令人暢快。好心情無處不在,關鍵在于愿不愿發現。好心情都是自己給的,靠自己去尋找。有了好的心情,才會活得健康,活得幸福,活得長壽。
1.學會多開心
開心是心藥一寶,開心就要敞開心扉,心里有話要說出來,對親人、對朋友說,開心地活著。開心樂觀,有助于排除思想上的雜念,安定神氣。
2.學會放心
放心同樣是心藥一寶,有的人就是不放心。其實,人不能只相信自己,也應該相信他人。老年人特別是對自己的子孫,更要放心,不能求全責備,應該鼓勵、支持,放心地讓他們去闖新天地。
3.有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童心不泯,保持一種心理,對什么事物都感覺新鮮,有興趣,對周圍和一切事,都應該常提出一些“為什么”,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有求知的欲望,有事業的追求,有生活的樂趣,有煥發的激情。好奇心理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心境。老人是可以“童化”的,童化老年是推遲心理老化。年齡老,精神不老,生命之光就會像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
4.有好學心
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語:“活到老,學到老人不老。”老年人應不斷學習,每天看書看報,不斷掌握新的信息,學習新的技能,調劑晚年生活,多讀書,從中可獲得衣食住行的生活新知,養生保健的經驗,防治疾病的方法。老年人經常動眼動腦,去認識新事物、新環境,是一種積極的健康心理。讀書好學是一種涉及全身的活動,尤其是涉及大腦的反射和意識活動。人衰老的本質是細胞衰老,尤其是腦細胞的衰老。“腦強必多壽”,讀書不但能開闊視野,除去抑郁,還能強腦以達到延年益壽。
5.有忘心
忘記有時是缺點,有時也是優點。有些東西是應忘記的。忘得越徹底,越干凈越好。忘掉疾病無疑是仙丹,甚至勝過仙丹。十二分的忘記,二十四分的治療,忘記是為了治療,治療的藥物是忘記。
6.有寬心
寬心有兩重意義,一是胸懷博大,有理想,有見地,有追求;二是寬容大度,待人寬容,對人寬厚,做到心寬待人待事,對生活中的小事“大肚能容”,且能“讓他三尺又何妨”,則會減少許多煩惱與困惑。寬心是長壽之寶,健康之源,幸福之根。
7.有信心
信心兩字也十分重要,對生活,對工作,對治病,都要有信心,信心是寶不是草,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有信心,就會有保證。
8.有耐心
耐心是長壽的秘訣,長壽之人總是很有耐心,值得借鑒。因此,在養生保健上要有耐心。
人生在世,要想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延年益壽,就要有很多“心”,如細心、熱心、決心、虛心、誠心、愛心、恒心,但是千萬不要有貪心、壞心和色心,那些對身體是無益的。㊣(作者:段掃平,來源:現代養生,感謝文字作者!感謝圖片攝影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