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職能
宗教包括真、善、美圣、愛,以及許多人生的準則。
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照顧老弱孤寡與病人,負起一切應盡的義務,這就是實踐神的旨意。這樣的人,就永遠生活在神所策動的各種活動中。
真正的宗教,可以為人的靈性帶來希望和力量,但并為不削弱人的才能,束縛人的力量,消滅人的天性,封鎖人的心胸,他只是對于人的行動有所規范,有所引導。
宗教使人免于犯錯與沉淪,知道如何盡其責任,發揚自己,并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他把未來的世界展示給人們,使人們樂于生活下去。也使人們從善如流、嫉惡如仇;同時也鼓勵人們對神的崇敬、服從和愛。
宗教批示人們相互間應公正、仁慈、憐憫,賦予人們以勇敢、堅忍和心平氣和的胸襟。他也勸導人們勤勞、節約、友善。勉勵人們誠懇、正直、純樸、剛毅、上進。
真正的宗教對個人、對家族對國家、對社會都有抑惡揚善濟危扶懦、幫困助殘、促進團結友愛、和平共處的積極作用。
認罪改悔的社會意義
一些教外朋友在聽到我們信友說“認罪改悔”的時候,常會覺得不順耳,顯出不愿意接受的姿態。這大概是由于不常接觸不太習慣的緣故吧。中國古語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可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缺點、毛病錯誤和過失,我們有信仰的人則稱之為“罪”。
“罪”的客觀存在,是任何人也不能不論的事實。縱觀歷史,哪一個朝代沒有罪惡的史實呢?橫觀世界,哪一個國家沒有罪惡的困擾呢?無論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哪一個領域沒有罪惡的滲透呢?可以這樣說,在這個世界上,每時每刻每秒,都在犯罪事件的發生。如果要充分地了解這一點只須翻開每天的報紙,注意一下電視節目,放眼看看社會現實,就會明白。
“罪”是人類的通病,每個國家,每個人雖然情況各不相同,犯罪的性質和程度千奇百怪,但罪的存在對是不會隨著人們的主觀愿望而輕易可以抹殺的。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只有真正的“認罪悔改”才能使社會走向文明,人類走向進步。如果不論這一點,終將貽害于人類,貽害于社會。“諱疾忌醫”是沒有好處的。
可能有人會說,罪雖然是各種社會所砘在的問題,但不等于“人人有罪”.每個社會中不僅有壞人,但也有好人呀?怎能“人人有罪”?應當知道,我們所說的罪,比一般人所說的罪含義廣泛的多。如果人們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道理,那么,理解“人人有罪”也就不難了。因為罪不僅包括該作的沒有作,能夠作的不去作。諸如對子女的教育,對老人的膳養,對社會公益福利的贊助,對貧病憂患遭災難者的救濟等等。況且,好人也并非“一成不變”他們也會屢受誘惑。“滑坡”失誤。“圣人尚有不周之處,何況我也乎!”
我們天主教徒,除了認識自己有罪以外,更重要是致力于改悔。因為認罪的目的也正在于改悔,使自己的罪縮小減少到罪低限度。用現代術語說,在不斷的發現自己,自己的失誤中,不斷更新,日趨完善。由此看來,認罪改悔不僅對個人對家庭對團體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有極其積極的意義。
我們天主教信友,下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動用了“認罪改悔”這劑良藥,因此在很多方面便表現出令人驚奇的效果。例如在很多教民集中的村莊,出現了無賭博、無偷盜、無打架斗毆、無淫亂的“四無”精神文明村。在教堂內,盡管人數特別多,但卻十分整齊、嚴肅、安靜、沒有吸煙談笑高聲喧嘩的現象。出地,魚貫而出秩序井然,從來沒有你我擠的混亂。很多教外朋友甚至一些領導干部在參觀后都極口稱贊,都我們教堂是公共秩序最好的地方。在許多大型集會中,從來沒有發現丟失東西,而拾到錢物者也會很快交給失主。在教友家庭中,大都是團結和睦,尊老愛幼,親善熱誠的氣氛,偶有矛盾也能隨時化解。在教徒群眾中,幾乎沒有因觸犯刑律而被拘捕的。
如果人人都能自發地“認罪改悔”重新振作,人類一定會享受真正的和平、幸福。